龍騰明末之徵服 - 第20節

為了更便於直觀明了的交流,王克非嚴令李岩改用白話文,並要求他暢所欲言,言無不盡,並恕其一切無罪。
「愚臣以為,當今的大明,就如同那隻青蛙。
但凡有突變之事件,尚足以引起警惕;而真正置人於死地的,是那鍋溫水,它恆定不變的溫度會讓朝廷錯以為一切如初,當真正的變化來臨之時,朝廷已無應對的能力。
太祖皇帝立國至今,已近三百載,四夷懾服,吏治清明,內不愧於百姓,外不辱於敵寇。
然此一時彼一時也,豈可同哉?現在之大明,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均已存在的種種弊端,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俗話講,重疾需下猛葯,響鼓不敲夯錘。
要麼壯士斷腕,要麼坐以待斃。
陛下當務之急,應當穩住民心,賑災放糧,民心所向之處,方為立國之本。
奈何,要想解決一切,皆需要「錢糧」二字,臣雖不在官場,但亦知國家稅賦入不敷出。
若要解開此結,需先弄清緣由,臣以為當今天下的衰亂,是由以下多方面造成的:首者,乃土地兼并和吏治腐敗。
此,最為嚴重。
臣生於布衣,常年跟隨闖王左右,行遍南北,親身感受到官場之貪腐,民生之疾苦,這一切,皆源於土地兼并和吏治腐敗。
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
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故,國家稅賦收入大幅減少。
為了彌補財賦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結果就是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
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義軍。
陛下,民間曾有歌謠:「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ku挖苦)脂油,虧老先生手!』這辛辣地諷刺了官僚豪紳巧取掠奪的醜態。
臣從闖王之時,義軍並無糧草,是也每到一地,必先追贓助餉,沒收那些藩王宗室,功臣貴戚、官僚豪紳的財富,以獲軍資。
他們的巨額財富,足以讓陛下震驚,足以讓世人瘋狂。
義軍每沒收一個普通藩王的家產就足夠應付很長一段時間的軍費開支。
陛下不妨以此為鑒,先設法去搜集那些貪官污吏的罪證,或恐之,或誅之,並悉之以主動繳納贓銀者,退還不法得利者,或減其罪,或恕其罪。
如此反覆,則短期內困擾朝廷多載的財賦問題定會迎刃而解。
誠然,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若要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節源開流著手,裁汰冗員、興復屯田入手,不一而足。
如若陛下不能處理好此問題,終將還會有下一個秦王和張秉忠(獻忠),此為其一。
」李岩剛說完,頓覺不妥,這不是拐著彎的罵皇帝是昏君嗎?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若是皇帝聽了不喜反怒,再給自己扣上一頂「大不敬」的帽子,那可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他急忙看了看王克非,汗水就像雨後的小草般蹭蹭直往外冒,但見皇帝面如冠玉,沉靜似水,並沒有任何羞怒和反對的意思。
李岩終於放下心來,便壯著膽子繼續說了下去。
「其二,藩王宗室問題。
太祖皇帝定鼎中原建立制度,希望以皇帝為主王,以藩王宗室為枝葉藩屏,共同衛護大明王朝萬萬年。
太祖皇帝對待子孫極為豐厚,規定皇族無需從事任何職業,享受特權,無需交稅,每一個皇族後代,消費均由由國家承擔,隨著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祿米撥給的總數甚至遠超出國家各地一年的歲供京師的糧食。
朝廷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負擔。
此條,因祖制,亦考驗著陛下的智慧及膽識。
臣的建議是,複審宗室田地,嚴律法,令多者還之,俸祿惠及三代,余者從眾也,並許之以科舉、仕途之利。
」說白了,就是讓朝廷重新丈量宗室土地,多的,拿出來,並用法律來制約。
另外,朝廷只負責三代以內的宗室俸祿,三代以外的就不管了,就像普通大眾一樣,自由身,可以參加科舉,也可以當官。
王克非點了點頭,認可了這一說法。
話說朱元璋對待功臣勛將、嬪妃宮女那是極為苛刻,稍有不滿就大開殺戒,視他們如同螻蟻,但他對待自己親生骨肉和後代子孫卻極為庇佑,每個皇族成員生下來,就天然的有了爵位,年俸、土地以及各種賞賜極為豐厚,即使最低等的爵位奉國中尉,也能領到200石米的俸祿。
按明制,一石等於153.5斤,一斤等於現在的594.6克。
一石合現在的合現在的182.5市斤,200石合現在的36500市斤。
按現在超市最低價格的米價算,也有8萬多元了。
天下億萬百姓,為一家人提供民脂民膏,而皇族們享受這麼優越的生活,卻整日無所事事,無聊之下便可勁的娶妻生子,皇族的數量,就好比吹泡似的擴大起來。
據記載,明末皇室宗室人口達到了驚人的100多萬。
當然,欺壓百姓有多慘,百姓的仇恨就有多深,未來的報復就有多血腥。
李自成的特點是「不嗜殺」,唯獨對於皇帝後代,趕盡殺絕!可見貧民對皇室多麼痛恨! 前世的事兒,不歸我管,可在今世,自己首要的任務就是消滅這些蛀蟲。
地主、官員、勛貴、宗室,當雪崩之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其三。
是滿清的持續威脅。
」李岩繼續說道。
「萬曆四土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數土年來,滿清鐵騎虎踞關外,虎視眈眈。
據臣所知,滿族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八旗制度。
八旗子弟可以說是全民皆兵,沒有戰事的時候就耕田種地,有戰事的時候就上場打仗,在滿清建立之初,騎馬射箭,樣樣都行,戰鬥力土分強悍。
面對建奴,我朝作戰屢屢失利,唯有被動防禦,以致軍餉吃緊。
萬曆四土八年加派遼餉五百二土多萬兩,已經超過了朝廷全年的正常開支數額,到崇禎四年遼餉達到了一千多萬兩,土年加剿餉二百八土萬兩,土二年再加練餉七百三土余萬兩,加派總數高達兩千餘萬兩,遠超朝廷正常年代的賦稅收。
除了衛所制度廢弛,募兵數量增加外,軍官貪污腐化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陛下擔心一旦開始整治貪官污吏,會動搖軍心,只好通過不斷增加軍餉來安撫將官們,也讓軍隊中的貪腐現象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嘭」,王克非重重的退捶了一下身前的案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