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明末之徵服 - 第19節

牛金星已掩飾不住兩眼的光芒,猶如惡貓看見老鼠一樣。
「謝陛下!」……牛金星走了。
就這樣走了…帶著赴闖營宣旨的王承恩和大筆金銀財寶,屁顛屁顛的返回了闖營。
此次前來,他可謂是收穫頗豐。
不但收穫了大筆的金銀財寶和皇帝的「金口玉言」,還順道搬倒了「政敵」李岩,讓自己夢寐以求的丞相之位唾手可得,簡直是美呆了! 望著逐漸遠去的被背影,王克非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
「我呸!什麼玩意兒,就憑你這個傻酸樣兒,還他媽想當丞相,當首輔?老子今天得用著你,才給你個高帽子戴,不然,你土個腦袋也不夠朕咔嚓的。
」總有一天,老子要把你的「小雞」給割掉。
其實,牛金星回闖營如何稟報,王克非用屁股想想也知道,關於李岩這件事兒,李自成也一定會答應。
本次談判已滿足了他所有的要求,再加上牛金星的推波助瀾,還自以為可藉此在皇帝身邊安插一個「釘子」,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他的品性,儘管他把造反搞得轟轟烈烈,很強悍,也很堅韌,但他的文化,格局甚至是胸懷都不足以成大事。
哼!老虎不發威,你當病貓?朕的江山不給你,你還真的就搶不了。
崇禎,不清楚你的前世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致使你寧死不屈,可這一世我借用了你的軀體,卻挽救了朱明。
如果還有來世,如果你還會是君王,希望能明白:真的沒有必要以強示強,面對積怨也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即便是要吞下點委屈,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七明版《隆中對》紫禁城,乾清宮。
到處張燈結綵、彩棚滿布,一片忙碌景象。
一個個身材纖瘦的年輕小太監在老太監的指揮下懸挂著各種燈籠、綢帶,老太監和老宮女吆喝小太監小宮女的恬雜訊不絕於耳,喜慶的氣氛傳遍皇宮。
張燈結綵的喜慶環境,也讓緊張了多日的太監宮女們放鬆下來,他們享受著這難得的這悠閑的片刻環境以及皇家的賞賜。
長春露酒勁確實不大,饒是書生的李岩,僅僅小睡了半個時辰,便已醒來。
當得知自己是在皇帝的寢宮中酣睡,李岩不禁大吃一驚,這已不僅僅是禮儀上的丟失,更是大不敬的罪責,一旦皇帝追究下來,自己縱使有九顆腦袋也不夠砍得。
他急忙在小太監的引領下來到御書房,此時的王克非正在批閱奏摺,奏摺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書寫的,看著滿篇的之乎者也,王克非早已昏昏欲睡,這簡直是腦細胞的「超級殺手」。
李岩來到案前,跪倒在地。
「草民……草民有罪,罪該萬死,請陛下責罰。
」「哦?李將軍何罪之有?」「草民不慎醉酒,還……還醉宿龍床,草民……」李岩已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王克非讓太監搬過一把椅子。
「李將軍請坐。
」「草民不敢。
」「李將軍但做無妨,朕恕你無罪!」「謝陛下!」李岩戰戰兢兢的在椅子上坐下。
「李將軍勿再以草民相稱,朕不瞞卿,朕已向秦王提請,借調李卿及夫人,暫為朕所用。
自今日始,李卿即為朕身邊的最高幕僚,當朝內閣首輔兼太子太保,文淵殿大學士,李卿任重道遠吶!」李岩聞言,大吃一驚,他噗嗵一聲再度跪地。
「陛下,萬萬不可。
臣李岩不過是一介舉子,一未能登科,二未立寸功,有何德何能,敢膺聖眷如此,敢立廟堂高位?請……請陛下收回成命,微臣……實不可當。
」面對這一結果,王克非並不感到驚訝,文人嘛,哪一個不好面子,一呼即應,豈不是太掉身價了?只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一切就OK了,當年崇禎登基的時候還「三辭三讓」呢。
是時候做「演員」了。
他走上前去,躬身扶起李岩。
「朕,承祖宗之德,克繼大統,兢兢業業,生恐愧對列祖列宗。
奈何,朕接手的是一個積弊幾代沉痾纏身的破敗王朝,內憂外患,國困民貧,朕的周圍皆是貪財逐利,爭權奪勢之輩,朕的軍隊更是疲憊不堪,敗績連連。
朕,總感上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下無顏面對黎民百姓。
」王克非裝模作樣的仰天長嘆,甚至從眼角里硬擠出了點淚水。
「皇天在上,朕難道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亡國之君?朕難道是一個荒淫酒色,不理朝政之主?朕難道是一個軟弱無能,愚昧痴獃,或者年幼無知,任憑奸臣亂政的國君么?難道朕不是每日黎明即起,虔誠敬天,洛守祖訓,總想著勵精圖治的英明之主?」他轉過身來,一把拉過李岩的手,緊緊握住,學著影視劇中劉關張「桃園結義」般的豪氣雲天,文縐縐的說道:「如今的朝廷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大明朝恰似一個嬰兒,嗷嗷待哺,朕正值用人之際。
可看看朕的朝臣吧,文官貪腐,武將怕死,夫天下之大,四海之眾,朕竟找不到一個可用之人。
朕不願做那亡國之君,縱使前路有萬險千難,朕亦必當殫精竭慮,興國救難,為我大明重開日月,李將軍足智多謀,雄才大略,當得大用。
俗言講,良禽擇木而棲,士為伯樂而榮,朕,視李卿為伯樂,李卿就不願輔佐朕開創一番璀璨無雙的新明盛世嗎?」李岩眼睛濕潤了,真的濕潤了。
民間中流傳一句俗話:「我們只知道賊吃肉,卻看不到賊挨打」,每個人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當皇帝光鮮的一面,卻不知道他背後付出了多大的艱辛。
做皇帝難,做一個好皇帝更難,做一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好皇帝更是難上加難。
曾幾何時,自己亦感嘆命運不公,空有滿腹經綸,空有報國之心,可惜無用武之地。
讀書人多年求學四方,不正是希望將來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可以為國效忠,為民造福嗎? 李岩三度跪倒在地。
「陛下,陛下言重了,臣李岩乃一介舉子,又有從反之污點,如今能得陛下寬宏前罪已是大恩,卻被陛下認為大學士,陛下之胸襟,堪比唐宗宋祖也,臣李岩唯有盡心王事,捨身為國,方能償還一二,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岩鄭重地行了大禮。
王克非向前兩步,親手將李岩扶起。
「愛卿平身。
先賢早有訓示,為君者,當有直臣輔佐,方為明君。
多年來,朕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一直盼望著這一天早點到來啊!有李卿輔佐,朕,何愁江山不興?」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墮凌雲之志。
土幾年的戰亂、天災、瘟疫,弄得百姓水深火熱,放眼天下,死氣沉沉,大明王朝危如累卵。
是時注入新的血液了。
而收服李岩,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
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大明帝國復興的道路還很漫長,還須要萬眾前赴後繼,迎接新挑戰,戰勝新困難,在千難萬險的「長征"中,走出新的輝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