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若干同僚都在,顧某何嘗答應一個字?”顧憲成聲色俱厲地問道,眼底卻藏著三分得意。
丘橓猛然醒悟,知道上了顧憲成的惡當,問他願不願署名的時候,給你支支吾吾過去,以為他願意列名;結果等到碑文刻出來,他又義正詞嚴的說並沒同意,好在這隆福寺門前大大的出個名,叫天下人都知道他清正剛介、不阿附權貴。
丘橓無恥,可顧憲成更無恥,而且手段比他高級多了…… “顧先生,對不住,是丘某孟浪了!”丘橓一邊嘆服顧憲成比自己還無恥,一邊自認倒霉,吩咐石匠把碑文上顧憲成的名字磨掉。
顧憲成洋洋得意,和幾位朋友像打了勝仗一樣,揚眉吐氣的離去,反正他們已經把張居正得罪得狠了,足足坐了兩年的冷板凳,自己想著也覺沒什麼意思,乾脆藉此出個大名,趁張居正得病,好好噁心他一下,大不了被罷官回家,總好過這麼不死不活在京師混著。
幾人說說笑笑、七拐八拐就去了刑部尚書嚴清的府邸,最近這段時間,他們和嚴清走得很近。
管家笑著將他們引進去:“我家老爺正在會客,請幾位大人少待。
” 顧憲成等人就在前廳坐下,慢慢喝茶等著,半晌之後,管家又走了過來:“我家老爺有請。
” 別人倒也沒多想,唯獨顧憲成乖覺些,頓覺有點詫異:前頭說在會客,想必是客人離開了才請他們進去相會,但自己坐在前廳,並沒見誰從這裡過,客人又是從哪裡離開的呢?難道是走的後門? 進去兩重院子,就是嚴清會見親朋好友的花廳,嚴老尚書頭戴忠靖冠,身穿燕服,幾位客人由管家領來,他就站起來相迎,笑道:“諸位青年才俊來訪,老朽頓覺枯木逢春,衰朽之氣一掃而光。
” 顧憲成慌忙客氣:“老尚書客氣了,您春秋正盛,深負海內人望,正該更進一步,為朝廷戮力效忠,談何衰朽?實在是過謙了。
” 孟化鯉也道:“嚴尚書居官清正廉潔,不僅深孚眾望,而且簡在帝心,以孟某看當今的時局,嚴公正該當仁不讓。
” 嚴清已做到刑部尚書,固然吏部兵部排名在刑部前面,但改任吏部尚書或者工部尚書,還算不上“更進一步”,只有做內閣輔臣,才能稱“當仁不讓”。
“哈哈哈,各位拳拳盛意,嚴某心領,啊,心領。
”嚴清大笑著,把四位小字輩的官員讓進花廳奉茶,然後話鋒一轉:“不過,國朝成例非翰林不入閣,嚴某卻非翰林出身,入閣之事就不用再提啦。
” 這番話說的四位客人心中酸楚,他們正是被秦林擺了一道,以解元的身份都沒入得了翰林,永遠失去了入閣拜相的機會,嚴清的這番話,實在叫他們感同身受,同時也再一次把秦林恨入骨髓。
顧憲成低著頭嘆息,忽然看到一把椅子下面有什麼東西,定睛細看,原來是塊小小的黃河灘石,上面自然形成的紋路很像鳳凰形狀,頓時心頭一震——這塊扇墜,是次輔張四維張鳳磐經常吊在扇子下面的! 眾位朋友還待再勸嚴清以聖眷爭取破例入閣,顧憲成卻朝朋友們連使眼色,與嚴清寒暄之後就告辭離開。
“顧兄,怎麼不多勸勸嚴老尚書呢?”眾位朋友都覺有些可惜,嚴清的聖眷是很好的,也不是完全沒有入閣的希望啊! 顧憲成笑而不語,他已經發現了一個極大的秘密……第六卷 【龍潛於淵】 第七七二章 託付 不論顧憲成、嚴清,還是李幼滋、潘季馴,此時此刻各方關注的真正焦點絕不是慈寧宮或者乾清宮,也不是司禮監和文淵閣,而是燈市口外紗帽衚衕的太師府,因為真正決定朝局走向的人,就在這裡。
太師府依然門庭若市,前來探視慰問的官員絡繹不絕,游七和姚八率領家僕們依然趾高氣揚,宰相家人七品官,雖然相爺生了病,他們卻不曾落了威風。
只不過,進進出出的官員們在諂媚的表情之外,多了點兒莫名的患得患失,而太師府的驕仆們,眉宇間的傲氣總是消磨了三分,竊竊私語的次數也比往日增加了好幾倍。
豈止這座府邸,從達官顯貴,到京師小吏,從內朝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到外朝的六部九卿十三道監察御史,甚至紫禁城內掌握最高權力的那幾位,誰不關切著太師府傳來的消息? 太師府庭院深深的所在,粉牆青瓦的高大房舍之中,阿古麗、布麗雅捧著奏摺,張敬修親手用砂鍋燉著葯,游七率幾名得力的家僕垂手等待,人人臉上都帶著憂色。
大明朝的太師首輔張居正高卧床榻,他健康紅潤的臉色變得蠟黃,常常發出雷電之威、令百官膽寒的眼睛,布滿了縱橫交錯的血絲,嘴唇焦干開裂,就連頷下漆黑的鬍鬚,也多了幾許花白。
是的,他病倒了,無可匹敵的太師,以雷霆手段和權謀機變讓整個官場不得不服從於他,在萬曆年間長達十餘年的累次朝爭中所向無敵,在病魔面前並不比普通人享有更多的特權,他想支撐著去上朝,想繼續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卻已無能為力。
“拿、拿來!”張居正洪鐘般的嗓音變得虛弱了許多。
波斯美女布麗雅捧著奏章站在旁邊,聞言幾乎滴下淚來,用咬字不準的官話勸道:“老爺,您生病了,應該多休息……” “胡說,快拿來!”張居正眼睛一瞪,依然充滿了不可抗拒的威嚴。
布麗雅沒有辦法,咬了咬嘴唇,最後還是把奏章遞了過去。
張居正費力的拿著奏章細看,他當然知道布麗雅是為了自己好,但天下大事哪裡是說丟下就能丟下的? 新政大業正在緊要關頭,一條鞭法和東南開海都要全面鋪開;緬甸莽應里繼位之後,與四鄰停戰,休養生息恢復實力,近來又蠢蠢欲動;潘季馴治理淮河的奏章上來,要撥付錢糧、徵調民夫……這一樁樁一件件關係國計民生的事情,叫張居正如何丟得開? 葯香瀰漫,張敬修細心的熬著藥物,但他心裡很清楚,這些藥物對父親的病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最好的幾位太醫都說,他們並沒有什麼把握,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偷眼看了看重病卧床仍在處理政務的父親,張敬修這做兒子的實在心疼,可任何人都沒辦法勸服頑強的張居正,唯一的希望,就是妹妹儘早回來,她說的話,父親總該聽聽吧? “咳咳,敬修,你看潘季馴這個摺子,秋天才能動大工,他現在就這麼著急,難道以為你父親真的頂不住了?這件事你看該怎麼辦?”張居正呵呵大笑,這些天他找到機會就給兒子講解為政之道,也就是在病中,他越發迫不及待的希望兒子儘快成熟起來。
張敬修曉得父親的用意,卻故意不接茬,有些賭氣地道:“父親春秋鼎盛,身體一向硬朗,很快就會好起來,到時候再說唄。
” 張居正聲音有些嘶啞,沒理會兒子的不滿,自顧著說道:“就算父親一病不起,也沒什麼關係,張鳳磐、申汝默,還有你王、曾、李、潘諸位世叔,也會替父親做完該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