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靜心休養,等病好了,自己做更好,也不盡指望著別人!”張敬修把砂鍋從紅泥火爐上拿下來。
張居正笑了:“敬修,你是個正人君子,但要曉得書上說的不都是真話。
什麼君子群而不黨?為政者,最為緊要的就是知人善任,把一群英才放在身邊,輔佐你、幫助你,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合格的繼任者。
諸葛亮就是事必躬親,結果死後沒人能挑大樑,你父親我,就不做諸葛亮!” “好了,張鳳磐、申時行都是您的左膀右臂,行了吧?”張敬修將吹涼的葯遞給父親,對他的話倒是沒有絲毫懷疑。
張居正雖然居家養病,但萬曆皇帝下旨准他在家處置政務,張四維和申時行也會每天造訪太師府,畢恭畢敬的呈上各處奏章,敬請太師批閱,同時張居正的所有意見和建議,以及人事上的安排,仍像以前那樣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
尤為令人感動的是次輔張四維,據說他為了報答太師的知遇之恩,每天都在家裡齋戒沐浴,向天祈禱太師儘快好轉——這幾乎是病人兒子才會做的事情,發生在當朝次輔身上,實在是難能可貴。
“唉,要是朝廷不把這些奏章發給父親,讓他真正安靜下來養病,那就好了!”張敬修這樣想著,又看了看府門的方向,暗道妹妹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回來了,回來了。
”張懋修一邊跑一邊喊,興高采烈地道:“妹妹和秦林一塊回來了!” “啊?”張敬修驚喜交集,本來算日程還有好幾天呢,怎麼來得這麼快? 張居正臉色紋絲不動,似乎無動於衷,端著葯碗的手卻抖了一抖,將葯汁潑在了薄被上,為了掩飾假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出嫁從夫,何必耽誤秦林的功名?何況老夫也沒大病,完全不必急著回來嘛!” 張敬修、張懋修兩兄弟相顧而笑,父親這話真是四個字——言不由衷。
秦林和張紫萱腳步匆匆地走進房中,看到父親神情憔悴,張紫萱眼淚一下子就滾落下來,撲到父親床邊哀聲道:“爹爹,你、你病成這樣還在批閱奏章,又是何苦來哉……哥哥呀,你們怎不勸爹幾句?” 張敬修、張懋修,還有聞訊趕來的張嗣修、張簡修、張允修幾兄弟,全都苦著臉,誰沒勸過,可誰能勸得住父親啊! 張居正輕輕撫摸著女兒的頭髮,自嘲地道:“爹爹貪戀權位,自己不肯罷手,誰又敢不把奏章拿來?我還是大明朝的太師、首輔哩,天子許我在家理政,你就要奪我的權么?” 張紫萱苦中作樂的笑了一下,還待再勸,秦林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
秦林當然知道張居正是在開玩笑,他貪戀權位,做不到淡泊名利,只因他抱負極大,選定了入世救國濟民這條路,就不能做出世的閑雲野鶴,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推行新政,為了國強民富。
“秦林……”張居正的目光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慈祥,破天荒的沒有用訓斥的口氣和他說話,“把你叫回來,是我的主意,說什麼圖門汗、董狐狸入寇,是我讓兵部曾尚書胡編的。
” 老爺子還真是坦白啊,明說是編個理由,弄道聖旨招秦林回來! 秦林笑了笑,俯身道:“女婿有半子之份,自該回來探視。
” “倒不是為了見見你們。
”張居正老臉微紅,其實他有這意思,“老夫病倒之後,京師暗流洶湧,各方蠢蠢欲動,所以召你回來坐鎮,以免萬一之時突生變亂。
” “父親!”張紫萱和幾位哥哥大驚失色,什麼叫“萬一之時”?這可是不祥之兆啊! 秦林遲疑道:“劉都督那裡……” 張居正直截了當地道:“劉守有和張鯨走得很近,嚴清那裡也不安寧,我不放心他!” 雖沒有明言,老太師眼睛里彷彿在說:我相信你!然後他又看了看長子張敬修和次子張嗣修,滿懷深意。
秦林思忖著,重重地點了點頭,無論是白蓮教,還是別的什麼勢力,別想在這段時間興風作浪! “對了爹爹,我們請到了蘄州李神醫,讓他來替您瞧瞧吧。
”張紫萱振作起精神,滿懷希望地說道。
在進來的時候,就從管家游七嘴裡得知了張居正的病情,他起初是痔瘡,並沒有當回事,哪知治療之中病情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口中焦渴、身體燥熱等等不良現象,最後終於卧病在床。
李時珍是大名鼎鼎的神醫,當年也曾在太醫院任職,並且和張居正是湖北同鄉,張居正聽到自然高興,連聲說請老先生進來。
李時珍穿青衣戴方帽,一把白鬍子,兩根大袖飄,頗有點仙風道骨的味道,進來就朝張居正施禮:“太師在上,小可奉召替您診病,施展望聞問切之法,如有無禮之處,還望太師海涵。
” “無妨,李神醫太客氣了!”張居正笑著揮揮手,“你是蘄州人,我是江陵人,咱們是湖北老鄉嘛,早就聽說你是國朝神醫,有起死回生之能,只可惜緣鏗一面,直到今日才得相見。
” “豈敢。
小可只懂醫人的方子,太師是醫國的能手,才真正稱得上神醫呢!”李時珍說著,就上去替張居正診病,先望氣色,接著聽聲音,再問病情,最後切脈。
李時珍以三根手指頭搭在張居正手腕寸、關、尺三脈,良久不發一語。
別人尚在心中惴惴,秦林的一顆心早已往下沉去,須知李時珍不僅是當世神醫,甚至可算做大明朝三百年醫術第一,他平時替人診脈,速度都快得出乎想象,往往三根手指頭剛搭上去就有了結果,像現在這麼久的,恐怕…… 果不其然,李時珍的神色越來越凝重,前所未有的遲疑起來,放下張居正的左手,又去切右手。
這下連張紫萱也暗道不好了,她曾聽青黛說過,爺爺李時珍神醫妙手,從來只需要切一隻手就行,只有極其疑難的病症,才會切兩隻手的脈象。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神醫李時珍如此難以決斷呢? 沉吟良久,李時珍才笑了笑:“太師沒有大礙,待小可悉心開個方子,應該會有好轉的。
” “呼……”張敬修為首的五兄弟都鬆了口氣,暗道神醫就是神醫,太醫院那群笨蛋一直沒有把握,李時珍一來就有不同。
哪曉得張居正身為太師首輔,浸淫官場幾十年,察言觀色的功夫何等厲害,當即笑道:“老神醫何必哄我?老夫官居一品,蟒袍當國,見慣了生死,一點風浪還經得起,你照實說吧!” 李時珍好生佩服,拱手道:“果然不愧是國朝的太師首輔!也罷,小可就照實說了。
” “病在肌內?”張居正問道,他也知道自己病這麼重,不可能在腠理之間。
李時珍搖了搖頭。
“病在內腑?”張居正神色微變。
李時珍遲疑著,仍舊搖了搖頭。
張居正臉色一滯,眼神突如其來的暗了那麼一下,最後仍笑著揮了揮手:“我曉得了,是病入膏肓,非藥石所能及。
有勞李神醫,此是老夫壽限已到,怨不得醫家術短。
” 李時珍臉色沉重的長揖到地,不能救這樣一位病人,他心中很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