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那我就說了,不準生氣哈……”秦林猶豫片刻,終於抵擋不了法醫職業本能的好奇心和研究癖,衝口而出:“你沒有纏小腳吧?纏腳是怎麼回事呢?” 秦林知道這時候纏足似乎很流行,但奇怪的是他遇到的女性竟沒有誰是纏足的:金櫻姬是朝鮮人,就不用說了,李青黛經常隨李時珍上山採藥,徐辛夷是個暴力女,她們都沒纏足,現在看到張紫萱也行走自如,似乎和傳說中完全不同啊。
張紫萱呢,就算塗了薑黃水也掩飾不了臉蛋緋紅,水波似的眸子把秦林一瞪,沒好氣地道:“馬皇后還是大腳呢,顯貴有幾個纏足的?你這傢伙真不老實,竟問我這個,討厭!” 實際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后就是大腳,所以歷代宮廷、顯貴都不怎麼纏足,《萬曆野獲編》記載“今禁掖中,凡被選之女一登籍入內,即解去足紈(裹腳布),別作宮樣”,而到了弘光朝在民間挑選后妃時,太后甚至特意下旨說待選女子不需要纏足。
一般的勞動婦女,不管是江南的織布女工還是田間的農婦,就更不可能纏足了,相比之下,倒是青樓裡面的山西大同府姑娘和揚州瘦馬特別講究這個。
即使纏足,也不像後來清朝時候那樣生生把足弓折斷,大部分只是用布緊緊裹著以顯得瘦小,和後世穿高跟鞋的意思差不多。
皇帝女兒不愁嫁,像張居正做著首輔比皇帝也差不太遠了,張紫萱又何必吃纏足的苦頭?只是略略用布條子把腳裹瘦了點兒,不顯得太大,行走仍是自如。
明代女子的腳甚至比胸部都還要私密,張紫萱含羞忍恥,略略向秦林解說一番,已是耳根子發燒。
偏生秦林這傢伙不知道和一位閨閣小姐談論小腳的問題有多麼唐突佳人,聽得津津有味,兩隻眼睛還不停往張紫萱的腳上瞄,看那樣子簡直想把她鞋脫了來看一看……畢竟在現代生活了很長時間,一到夏天滿街都是穿涼鞋、拖鞋的美眉了,秦林並不覺得看看女子的光腳有什麼了不起。
張紫萱羞不可抑,被秦林“肆意輕薄”,饒是她涵養極好也忍不住揶揄道:“秦兄如此在意纏足的問題,要不要小妹脫下鞋給你看看?” 秦林一進入和法醫相關的問題就心無旁騖,純粹以研究精神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於是他忙不迭地點頭說好,還俯下身去看張紫萱的腳。
“登徒子!”張紫萱再怎麼深的城府也經不起如此“調戲”,她平生第一次對男人動手……往秦林頭上敲了個爆栗,氣咻咻地往前沖。
秦林愕然,怎麼剛才還好好的,這下又生氣了?真是女人心海底針吶。
張紫萱走了幾步,忽然又撲哧一聲笑,回過頭來,笑靨如花:“小妹終於明白徐大小姐為何要夜襲天香閣了!老實交代,你這傢伙是不是也脫過她的鞋子?”第二卷 【江南煙雨】 第一五四章 老太,又見老太 秦林當然不知道自己對可憐的徐大小姐,連更過分的事情都做過了,所以連連搖頭說未曾脫過她的鞋子。
張紫萱將信將疑,不過似乎秦林的否認很讓她高興,心情開朗了不少。
兩人一路說說笑笑,先去看了劉伯溫橋,又從花牌樓走回來去夫子廟看廟會,路上秦林還花十五個銅子買了兩串糖葫蘆,自己吃一串,請張紫萱吃一串。
張紫萱並不矯揉造作,捏著串糖葫蘆吃得很開心,現在的她除了雙眸仍然格外的慧黠,看上去就和普通的民間少女沒有別的區別了。
還沒走到夫子廟,就見前面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夫子廟是金陵城第一個繁華去處,本是孔廟,但市井商業的繁華反而蓋過了孔孟之道的影響,它之所以聞名東南並非因為廟裡供著的孔夫子,而是廟門前廣場上天南海北各式各樣的雜耍和小買賣引人入勝。
這不,做猴戲的給猴子穿紅著緑,學人拱手作揖、下跪磕頭,耍猴的人就端著銅鑼向觀眾要錢,人們一邊叫好,一邊隨意賞他幾個銅子,那猴兒就替主人抱拳致謝。
捏麵人的、做糖畫的得到小孩子的追捧,胸口碎大石、賣大力丸的漢子贏得老少爺們一陣陣叫好,那踩高蹺、翻筋斗的則做出一個個叫人眼花繚亂的驚險動作。
金陵城果然六朝金粉,東南繁華首屈一指。
又有一溜兒戲檯子,是各家南戲班子在唱戲,秦林和張紫萱一路看過去,什麼《連環記》、《精忠記》。
有個觀眾甚多的戲檯子正演著《鳴鳳記》,張紫萱笑著說:“王世貞這老兒總不脫才子習氣,又新做了戲文來演,所以家父說他可為文宗、不可為朝廷柱石。
”秦林就知道這部鳴鳳記是應天府尹王世貞新做的戲文了。
最後面一個檯子上演的《平海記》,講著戚繼光平倭禦寇的故事,張紫萱看了一會兒,嘆息道:“戚大帥的確功勛卓著,但如果不是王本固那廝頭腦頑固,從中作梗,胡部堂的招撫之策便能奏效,哪有後來這許多事?” 秦林聽到這裡,忽然心頭一動,想起前些日子捕獲白蓮教的那艘船來自倭寇,連忙追問什麼招撫倭寇,還有王本固從中作梗,又是怎麼回事。
這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張紫萱不以為意,只道是秦林好奇而已,便極有耐心的娓娓道來。
所謂倭寇,洪武、永樂時還真有不少日本人,但到了嘉靖年間十個裡面倒有九個是中國人,“真倭”也即是日本人反而是少數。
因大明律嚴厲實行海禁,只許朝貢體制下的勘合貿易存在,導致沿海百姓心懷不滿,而江南工商業的發達也進一步刺激了海洋貿易的發展,民間走私活動愈演愈烈……實際上多數是由地方豪強和官員控制、並主動參與的。
茫茫大洋之上沒有官府管轄,便有居心不良之輩從走私轉變成打劫,甚而勾結日本浪人進攻中國城市,這就是大明百姓所熟悉的倭寇了。
到嘉靖年間,出了位了不起的梟雄人傑,便是大海商汪直,他建立龐大的船隊橫行海上,迫使日本人、朝鮮人乃至西方殖民者都向他臣服,從南洋到東洋的船舶都得乖乖的給他交保護費。
汪直是大海商,需要良好的商業環境,對劫掠並沒有什麼興趣,所以他一方面約束日本、葡萄牙人,不許他們登陸劫掠,甚至出兵消滅其他敢於入寇中國的海盜,以向朝廷表明自己是合法商人;另一方面則不斷向朝廷提出開放海禁的要求,希望自己的生意能從非法走私轉變成合法貿易。
當時的抗倭名將,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漸直福建軍務胡宗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便定下招安的策略,要把汪直一黨招安成為朝廷的水師,允許他們合法貿易,並藉助他們的力量去打擊真正嗜殺成性的日本浪人和西洋殖民者。
汪直生於斯長於斯,畢竟心向中國,作為大海商他最迫切盼望的就是朝廷開放海禁,自己成為堂堂正正的合法商人,因此與胡宗憲一拍即合,欣然從海外趕赴杭州,準備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