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國之重生為蛇 - 第203章 曹操的五大謀士(篇外語下)

第203章 曹操的五大謀士(篇外語下)
李傕、郭汜、段煨、張綉,這些位土匪大爺哪個是省油的燈?然而只要賈詡一說話,他們保證都聽話。賈詡善於細緻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採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他不僅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而且是“說什麼人聽什麼”,這不能不說是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於自己的城規。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術上還曾經讓曹操小小的嘗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里糊塗的傢伙一敗塗地。
賈詡長於應對,能夠根據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但聰明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後期在魏國越混越好的原因,這種低調隱忍,為他的風評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於賈詡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他很難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賈詡看問題往往有根有據,然而事務的發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親力親為來引導,而不是因勢利導而應對,所以雖然賈詡在戰略展望方面的言論往往沒有說服力,他一般只是說應該怎麼準備打,而說不出來到底如何打。儘管赤壁大戰、曹丕南征兩次失敗,都從側面說明曹氏父子沒有聽他賈文和是錯誤的,但也並不能說明賈詡在戰略策劃上有多高明。其實說到底,在這點上與荀氏兄弟的差距,癥結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資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機會了解曹操的敵人。但是對江東就不一樣了,賈詡並不了解江東的情況,所以人家也沒辦法提出具體的戰略。說白了,對江東的攻略,換做二荀,不一定照樣不行,但難度也會空前加大。如此看來,賈詡就足以與二荀比肩了。? 程昱,關鍵詞:勇略過人,剛戾傲慢 ?
程昱 (140—220年),字仲德,東郡東阿(今山東陽谷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謀士,曹操部將,原名程立,為曹操軍中少有的智將,身高八尺三吋。長有一把又長又美的鬍子,黃巾作亂時,曾設計使東阿城得以保存。曹操為兗州牧時辟程昱為壽張令。操征徐州時,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兗州,陳宮張邈呂布等謀奪取徐州,程昱與荀彧等死保東阿、鄄城、范縣三城、等待曹操的援軍回來。曹操乃表昱為東平相,屯范縣。曹操與呂布戰不利,袁紹派人勸曹操把家人遷到鄴城,欲與之聯合。曹操有意答應,程昱勸而止之。後來曹操在兗州安定后,時獻帝回到洛陽,程昱和荀彧等勸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操任命程昱為尚書,令其統管兗州軍事。劉備來投靠曹操時,程昱勸曹操殺之,而操沒有採納。后操派劉備出兵截擊袁術,程昱與郭嘉等說 曹操追劉備回來,因劉備必定會叛變。曹操於是派人去追,但沒有追到。劉備到徐州就斬徐州刺史車胄背叛。不久操任命程昱為振威將軍,袁紹南侵時,程昱只領七百士兵守鄴城,曹操欲給他增兵二千,程昱不接受,說若果不增兵,袁紹必輕視而不會攻打。反而增兵會引紹攻打,必定等攻下,袁紹果然沒有攻打,曹操於是說:「程昱之膽,過於賁、育。」官渡之戰後,程昱收編了山澤中的亡兵之徒,得到幾千精兵,助曹操攻打袁譚、袁尚。平定北方。赤壁之戰,隨曹操出陣。黃蓋的詐降糧船前來時,程昱從來船的速度叛斷黃蓋的並非糧船,從而識破其詐降。曹操於是派人阻止來船,但不成功,結果曹操的戰船被火燒著。大敗而逃。程昱個性剛烈,常與人意見相佐。有人告其謀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為優厚,曹操任魏王時,任程昱為衛尉,曹丕時再晉封為安鄉侯,不久去世,追贈為車騎將軍。演義中程昱曾獻計「十面埋伏」,大敗袁紹於倉亭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語錄,發現他建議的口氣都相當激烈、相當傲慢、相當自大,即便是對曹操也是這樣。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氣度。你即便是歲數大,對於上司也多少收斂點吧?不過程昱就是這樣,一片赤膽忠心,別的不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種人也是藝高人膽大,沒什麼干不出來的。
早年在家鄉城池,一次遇到縣丞呼應黃巾作亂,一城百姓都向東跑到了山上。縣丞領著賊人們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來。程昱偵查到這種情況,就建議城中的大姓率領百姓殺回去,因為賊人顯然沒有攻城的能力,只不過是劫掠財務罷了。百姓們沒見識,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東邊冒充黃巾賊來了,愣是把百姓們嚇回了城中。縣丞發現沒了退路,便領著賊兵來攻城,程昱求縣令組織守城,果然賊人攻城不克,於是要走。此時程昱率領吏民開城追擊,竟將賊人們打得一敗塗地。其人膽勇可見一斑。
後來,袁曹對峙,袁紹帶領十萬人馬即將南渡,而當時程昱鎮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給程昱增兵2000,程昱卻說袁紹必然以自己兵少,不會來攻,如果增兵,袁紹就不得不攻城,那時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後來袁紹果然沒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對賈詡說:“這貨太猛,猛於賁、育。”孟賁、夏育,貌似是戰國時期兩名勇士,曹仁曾被稱讚“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而程昱的膽氣,也足以與這兩名猛士相比了。程昱由於性子太直,雖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緣很差,甚至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當初這個倔強的傢伙不息背負前後矛盾的名聲投奔曹操,看來也算沒看錯人。? 郭嘉,關鍵詞:鬼才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陰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郭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曹操哀痛不已,對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國志·郭嘉傳》)!乃表告天下:“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於是上表謚郭嘉為貞侯,其子郭奕嗣。后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當初,陳群責怪郭嘉不治行檢,多次在朝中控訴郭嘉,郭嘉卻神色自若。曹操則更加重用郭嘉,而陳群能持正,曹操也很高興。點評:郭嘉身為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
郭奉孝是五大謀士中人氣最高的傢伙。我想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一個標題:“郭嘉遺計定遼東”,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抱負,還有英年早逝的悲涼命運。很多人是因為憐愛才喜歡的郭嘉,正如喜歡斷臂的維納斯一樣。實際上郭嘉的確帶兵參加了最後一次出征,但並沒有遺計定遼東的橋段,而在演義中他是唯一一個跟諸葛亮一樣,可以預見死後事情發展的人。
郭嘉在戰略戰術方面的見識,與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預料孫策的命運。這一點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亂想。其實這個東西並沒那麼複雜,郭嘉的那段話相當嚴謹,每一句話都是有用的,要達成結果必須符合之前的所有條件。而如前所說,如果能像荀彧那樣對很多方面的情況都能體察到,就不難做出這樣的預言。實際上孫策尚未進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殺,郭嘉的預言還是太謹慎了呢。不過,郭嘉敢於做出如此大膽的預言,這與性格中不拘小節的藝術細胞是有關係的。
郭嘉的言論大都與荀彧相仿,論述非常完備,然而他和荀彧的區別是,荀彧說話喜用長句,往往做一大套非常嚴密謹慎的分析,將局勢一點一點的給曹操分析出來,最終讓曹操自己決斷。即便是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往往是反問句,所說能加強語氣吧,但總不那麼痛快。但郭嘉說話並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說話的節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對仗,富有音韻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邏輯性更強,結論語氣往往非常肯定,讓人非常痛快。總而言之,郭嘉進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論述,邏輯順暢,結論明白,語言藝術也更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斷,比賈詡多了一份積極,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麼完美。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個詩人。這樣的君主碰上銳意勃發、華實兼備的郭嘉,怎能不擦出火花?而能將理性陳述與演講藝術相結合的郭嘉,也的確稱得上鬼才。即便因為這種個性,而被陳群詬病舉止行為,然而正是因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不過本人最喜歡的還是郭嘉,也許就是他那種不羈的性格吸引了我,有個性的人其實也蠻不錯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