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曹操五大謀士(篇外語上)
荀彧: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163~212),三國時期曹魏謀略家。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士族。漢獻帝永漢元年(189)舉孝廉,任守宮令。后歸冀州牧韓馥。初平二年(191),離冀州奔東郡投曹操,任司馬。三年,助曹操取得兗州。興平元年(194),曹操東征徐州,後方被呂布、張邈等襲擊,兗州大部丟失。時荀彧等留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州治所),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眾數萬來攻,荀彧出城勸說,使其退兵中立。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范、東阿二城。次年,建議“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曹操採納后,集中兵力收復了兗州。建安元年(196),勸曹操迎漢獻帝許都(今河南許昌),得挾天子以令諸侯。任侍中兼尚書令,助理軍國大事。同時不斷為曹操招集人才。獻計先安撫關中,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關東之敵,助曹操戰勝張綉、呂布、袁術、劉備等,使之成為北方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勢力。五年,官渡之戰中,曹軍士卒疲憊,軍糧將盡,曹操欲退守許都,荀彧認為,以弱敵強已半年之久,此時先退兵必為所乘,今袁軍情勢也必有變,不可失去出奇制勝良機。曹操採納后,不久便大敗袁紹,為統一中國北部奠定基礎。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勝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之地。后又以不利安定人心而勸阻曹操復置古九州。十三年,向曹操獻計:陽出宛、葉,暗遣奇兵襲荊州。建安十七年,反對曹操稱魏公而遭排斥。冬,隨曹操攻孫權,病卒壽春(今安徽壽縣)。荀彧曾以“無野戰之勞”推辭爵位,曹操以其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皆多,堅持封萬壽亭侯。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
筆者在看過《三國志》荀彧的傳記后,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儘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后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荀攸,關鍵詞: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
荀攸(157—214年),字公達,彧從子也。祖父曇,廣陵太守。攸少孤。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寐,乃推問,果殺人亡命。由是異之。何進秉政,征海內名士攸等二十餘人。攸到,拜黃門侍郎。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餚、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系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還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
這貨就是個傳奇。
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傢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
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
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志》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這孩子見失去了當齊桓晉文的機會,便要跑到一個絕對保險的地方,隨時準備割據自立。然而他最終成為別人的謀主,而不是自立門戶,也是由於這種激進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到達蜀郡,荀攸也終將被真正的領袖收服。不過,或許正是年輕時的這些變故,將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①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②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③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④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⑥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廣闊,樂觀陽光,經權達變,算無遺策的荀攸,才能獲得這樣的評價。
與郭嘉相比,荀攸與曹操其實更有默契,白馬之戰的時候,他們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付諸實行,將輜重丟棄給追兵,任其撿拾,待其陣型大亂,一鼓反擊,竟斬殺了大將文丑。須知曹操號稱“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能與他達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傳奇英才。在荀攸的戰術建議之下,曹操在呂布、劉表、袁紹等人的戰鬥中屢屢獲勝。《三國志》稱,荀攸前後策劃了奇策十二條,只有好朋友鍾繇都知道,後來鍾繇在編纂這些奇策的時候去世了,於是世間也就難以流傳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許正是如此,更令這位戰術大師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賈詡,關鍵詞:經權達變,長於應對。? 賈詡(147—224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謀士。三國時期被稱為毒士,鬼才,善用計謀,被稱為三國最聰明的人之一。先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后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綉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綉兵敗后他勸張綉和自己都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后,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賈詡與荀攸的特點雷同,事實上他的綜合評價確實不如荀攸。畢竟這個傢伙幾度易主,而且一句話就能攪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幾度易主的過程中,賈詡所展現出的“經權達變”的修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國志》里所說:“權以濟事”,也就是應對事故、應對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