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處。
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太宗道:“法師正講談妙法。
被兩個癩游僧。
扯下來亂說胡話。
”太宗聞言。
便引眾出來觀看。
見了那兩個和尚。
覺著有些眼熟。
想了一想。
記了起來。
問道:“你是前日送袈裟地和尚?”觀音見了太宗。
也不下拜。
立著答道:“正是貧僧。
陛下有甚話講?”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
為何與我法師亂講。
擾亂經堂。
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地是小乘教法。
度不得亡者升天。
我有大乘佛法三藏。
可以度亡脫苦。
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
在於何處?”音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道:“你可記得么?”觀音點頭,太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台開講。
”這時觀音即與木吒現了原身,駕起祥雲,立在半空處。
慌得太宗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
觀音輕啟朱唇,說道:“啟稟唐王,西方我佛如來處,有大乘真經三藏,此去路程有十萬八千里。
若有一位高僧能去取得歸來,可以超度鬼神,成萬世不易之基,得金身正果,保佑江山永固。
”太宗聞言大喜,環顧左右道:“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話音未落,聽得天邊大笑聲傳來,朗聲道:“我東土也有妙文,為何獨向西方求取耶?”抬頭看時,見東方天邊又有一團雲彩滾滾而來,疾行甚速,眨眼來到面前,落在太宗身側,現了一人一騎。
太宗一見此人,登時面露喜色,上前高聲呼道:“原來是上仙駕臨,朕怠慢了。
”眾人又再凝目細觀,只見來人一身白衣,頂上有兩角之形,空著兩手,跨在一匹瞳孔泛金、似馬又似麟的神獸上,面上帶著笑容。
那些久隨太宗地老臣子如秦叔寶、敬德等人頓時想起,此人正是昔日向太宗進言玄武門之事地妖仙,叫牛魔王鄧坤的便是。
再加上太宗還魂當日,對眾臣說出地府所遇,眾人都明白鄧坤在其中出了大力氣,心裡俱道:“原來是他!”鄧坤一抬腿,下了辟水金睛獸,對太宗起手道:“在下見過陛下。
”太宗連忙扶住,道:“不敢當,不敢當。
上仙是朕救命恩人,朕一日不敢有忘。
”當下轉向眾人,說道:“這位是鄧大仙,有恩於朕,諸位可快快參拜。
”這話從太宗口裡說出來,下面臣民多有不識鄧坤者,聞言如同炸開了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太宗其時深得民心,眾民聞得鄧坤救了他性命,雖然不知就裡,但都承他的情,見太宗口稱上仙,也不知是誰帶頭,突然有人跪下,揚聲高叫:“拜見上仙。
”一個跪,頓時跪倒了一大片,皆頂禮膜拜,口呼“上仙”不止,那聲勢比起剛才見到觀音的情景也差不了多少。
鄧坤在眾人面前,架勢裝到了十足,心裡大為得意,臉上只半點聲色不露,遙遙對著天上地觀音稽首道:“在下見過觀音菩薩。
”觀音在天上見了,正自皺眉,心道:“地藏王不是說他親口答允了不來阻撓水陸大會一事么?他怎的又來?”她本來想擺擺架子,說完話就揚長而去,此刻見鄧坤來了,心裡就有些沒底,便就按下雲頭,復降到太宗身側,木吒緊隨其後。
觀音落地,對鄧坤還禮道:“見過鄧大王,不知此來有何貴幹?”鄧坤哈哈大笑道:“在下得陛下相邀,前來拜會。
適逢聽到菩薩說到西行取經一事,心裡有些話不吐不快,所以冒昧現身。
菩薩勿怪。
”觀音黛眉輕皺,道:“取經之事,乃是無上功德,難道閣下認為此舉有何不當之處?”她心裡也覺得奇怪,這西行取經之事乃是天數,三界之內但凡是有些修為的人盡皆知曉,這鄧坤就算再不爽也只能爛在肚子里,怎麼就有這個膽子明擺著出來反對?難道他不怕聖人親自前來,以天為名將他壞去?一想到有著天道作後盾,觀音也毫不慌亂,當下打定了主意,只要鄧坤敢對取經之事稍稍說個不字,就給他點顏色看看。
鄧坤笑道:“非也,非也!菩薩誤會了。
”轉向太宗道:“啟稟陛下,菩薩之言一點不差,那西方地真經三藏是極好的,縱然西去要經歷千山萬水,無數苦難,也是值得。
這事還請陛下儘快選一位高僧前去求取,好教天下念佛之人能得佛門真諦,誠為莫大的善舉。
”聞得此言,觀音又是好生奇怪,心想這牛魔王到底葫蘆里賣的什麼狗皮膏藥,難道他千里迢迢跑來,也是要勸太宗派人去取經么?正在狐疑處,又聽鄧坤話鋒一轉,續道:“只不過只求不予,不是我泱泱大國地作派。
日後人家說起來,說陛下在西方得了東西,卻絲毫沒有好處留與西方,有失中華上國的臉面,說出去也不好聽。
”第一百三十七章:親善大使,名頭足夠壓死你中國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一個德性,心裡以中華上國一心想著以德服人,澤被四夷,這種心態並不是後來的所謂的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並從中得到莫大的快感,落實到行動處,那就是對外族人特別厚待,常常外族人進貢一點不上道的小玩意,天朝的皇帝就加倍的賞賜回去,從來沒有說只拿不給的。
雖然這個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的確有助於維持和平,但也引來了不少渾水摸魚打明旗號來佔便宜的—大家都知道天朝皇帝樂善好施,做一百的人情還禮兩百,要是肯再卑躬屈膝說幾句好話,所得的賞賜還極有可能計以倍數的翻番,這種穩賺不賠的好事兒誰不動心?那些個天朝皇帝究竟怎麼想的,現在已然無從考究,但是自漢唐以來,各朝皇帝都樂此不疲,不管是昏君還是明君一概如此,唯一的不同是明君對外族人好的同時對自家臣民也不差,昏君則是只對外族人好,把自家臣民看作芻狗而已。
太宗自然稱得上是明君,但是也不出這個怪圈,雖說西方是佛地,他拜佛求經之心也不可謂不誠,但心下終究覺得那西方是蠻夷之地,充其量,也就是個甚是開化的蠻夷之地罷了。
這上邦大國的思維在他腦里根深蒂固,哪裡是一時半會改得了的?自來只有別人向大唐求學,此刻要他千里迢迢派人去求取真經,即使不能說是不情不願,畢竟潛意識就覺著有些不爽,只不過自己都沒發覺而已,現下一聽鄧坤地話,即時深以為然,頤首道:“上仙說得極是,只求不予,非君子所為,果然不甚妥當。
不知上仙何以教朕?”鄧坤笑道:“這也容易。
我天朝上國豈無真經妙典?只需陛下則其精華,派人帶去西方,一則可與西方大法互作印證,不致於白拿了他的真經;二來也可教化其民,使其得以仰望陛下恩德。
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太宗聞言大喜,連聲道:“說得是,說得是!”即請鄧坤細說其意。
鄧坤也是早有預備,不慌不忙道:“在下雖然是山野妖身,也聞得孔聖人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地學問,拿去換西方的大乘真經,也是綽綽有餘。
在下請陛下收集四書五經真義,另擇一人送往西方,讓彼處也曉得仁義忠孝禮信,豈不也是一場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