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艷史 - 第38節

那熊經略奉了皇上的旨意,帶領十八萬大兵殺奔關外來。
誰知他才出得山海關,探子報來:那鐵嶺又失守了。
熊經略便催促兵士晝夜兼程而進。
到了瀋陽地方,看看那沿路逃難的軍民,實在狼狽得可憐;又看那駐紮的兵隊,實在腐敗得不成個樣子。
便赫然大怒,促住劉遇節、王捷、王文鼎三個逃將,綁在院子里,審問明白,砍下腦袋來,送到各營去示眾。
那班軍士們看了,個個害怕,人人聽令。
熊經略一面訓練兵士,一面督造戰車火炮,掘壕修城,把十八萬精兵分扎在叆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幾個緊要隘口上。
這時打聽得滿洲兵隊已到了奉集堡,只離瀋陽四五十里路。
熊經略忙帶領大兵,乘雪夜趕到瀋陽,一面安撫百姓,一面又進守撫順,和滿洲兵對壘。
那英明皇帝打聽得熊廷弼是中原第一條好漢,也便不敢進去,傳令退守興京去了。
這裡熊經略正要整隊進兵,忽然北京接連來了幾道上諭,把熊廷弼革了職,又派袁應泰接任遼東經略使。
熊經略接了聖旨,不得不交卸了兵權,垂頭喪氣地回去。
到得京里才知道,朝廷大捉東林黨人,因為熊廷弼也和東林黨人通聲氣,所以也把他革了職。
這時神宗皇帝已死,朝廷里正亂得不可開交。
熊經略也只得嘆了一口氣,回老家種地去了。
這裡袁應泰接了經略的任,消息傳到英明皇帝耳朵里,便拍手大笑道 :“我獨怕那個熊蠻子,如今他去了。
這個袁蠻子卻是一個文官,懂得什麼兵法 !”便又點起大兵,進駐奉集堡。
明朝的守將李秉誠出城應敵,英明皇帝分左翼四旗兵去和他廝殺,卻分右翼四旗兵去攻打黃山。
四貝勒獨領一支精兵殺向武 靖營去,英明皇帝親統八旗大軍進圍瀋陽,一面約蒙古兵在西北角上夾攻,打了十三天,便把瀋陽城打破,急進兵至遼陽。
那時,經略袁應泰統領大兵在遼陽駐紮,一聽得瀋陽失守的消息,便嚇得魂不附體,忙召集大小將領商量守城之策。
巡按史張銓獻計,快快決太子河的水灌入城壕,沿壕排列槍炮,小心把守;另派守道何廷魁,帶領五千人馬,在城外東北角上駐紮,成為犄角之勢,那東北角上有一座馬鞍山,是進遼陽城的咽喉,何廷魁一貫有名的武將,袁應泰所以派他去當這個要隘。
說起這位何將軍,雖十分有英雄氣,卻又很有兒女情,他有兩位如夫人,是他心上的人兒。
那兩位如夫人原也長得標緻,一個能操琴,一個能作畫,日夜伴著何將軍,寸步不離的。
這兩位如夫人又各生得一女,那面龐兒和她母親長得一模一樣,何將軍看了,又是十分寵愛。
如今聽得要調他去把守馬鞍山,叫他如何丟得下這四個寶貝?嘴裡雖答應著,臉上早露出不快活的神色來,袁應泰深知道他的心病,便許他把家眷隨帶在營里,這一來,把個何廷魁感激得五體投地,便說了一句 :“末將以死報國 !”立刻出城去了。
那邊英明皇帝打聽明白,便帶著炮車,渡過太子河,在東山上結一個大營,和東門的明兵炮火交攻。
明兵漸漸有些不支。
英明皇帝親統八千步兵去攻打小西門,一面又約蒙古兵去當東門;又打發大貝勒帶領左翼四旗,直取馬鞍山的明兵。
那何將軍帶兵在馬鞍山駐紮,原要在山下紮營,又怕兩位如夫人受了驚慌,便搬到山頂上一座娘娘廟中去住下來,卻派一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誰知那大貝勒在深夜時候踏雪進兵,這三百名探子兵在睡夢中,被他們打得一個不留。
待到山頂上何將軍知道,要衝殺下去,早已被滿洲兵圍得鐵桶相似,休想下得山來,眼看著滿洲大隊人馬在山下走過,卻不曾攔得一個。
到第 三天上,忽見遼陽城中火光燭天,何將軍知道大勢已去,這時也顧不得他的家眷,催逼人馬,衝殺下山去;卻被大貝勒的兵,殺死的殺死,活捉的活捉,休想逃得一個。
何將軍也被他們捉住了,便破口大罵,又被滿洲兵斬成肉泥。
山上的兩位如夫人,聽說丈夫已死,便各個抱著她的女兒,向廟后井中一跳。
後人感動她們的烈性,便把這座廟改稱雙烈婦廟,供著兩位如夫人的神主,此是后話。
卻說當時滿洲兵打進遼陽城的小西門,放起一把火,城內大亂。
袁應泰知事不可救,便跑上城樓去,意欲跳下城去盡忠,後面巡按史張銓卻上來扯住了。
袁應泰淌著眼淚對張銓說道:“我受了皇上的恩典,不能保守城池,原當以身殉國。
但將軍有關外之寄,我死後還望將軍收集殘兵,為退守河西之計 。
” 袁經略說罷,急拔下佩刀來,自刎而死,張銓捧著屍首哭了一陣,正要走下樓去,那滿洲兵已蜂擁似地上來,將他們捉住,推到大營里去。
見了英明皇帝,頓足大罵。
四貝勒聽了大怒,一刀砍下頭來。
這時遼河以東七十多城池都投降了滿洲,英明皇帝便把京師搬到遼陽城中來。
遼陽城失守的消息報到北京城裡,把個熹宗皇帝急得捶胸頓足。
第二天臨朝,便商議抵敵滿兵的計策。
當時大臣劉一燝出班,奏請皇上仍起用熊廷弼,又薦王化臣巡撫遼東。
皇帝一一依他奏章,立刻派人到鄉間去,把熊廷弼拉進京來。
熹宗皇帝在偏殿賜宴,封他做遼東經略使,給他統領二十萬大兵;又向山東登州、萊州地方調動海軍,歸他節制。
大軍出發的時候,皇帝親送出城,賞一件麒麟戰袍,彩幣四箱;又在城外設宴,命滿朝文武大臣陪他餞行。
熊經略打發王化臣帶領大兵先出關去,自己卻帶了四千名親兵,慢慢地向遼東進發,沿路察看地勢,撫問民情。
到了廣寧,便住在經略衙門裡。
第二天,王化 臣來見。
熊經略問起兵隊的事,王化臣回稱:已把大軍分成六營,沿遼河西岸把守著。
熊經略聽了大不高興,說 :“遼河狹窄難守,堡小難容大兵,今日情形,只須牢守廣寧。
如今駐兵河上,分便無力;倘然敵兵以輕騎偷渡,專打一營,力必不敵。
一營敗,那六營都敗,便是廣寧,也守不住了 。
”熊經略再三開導,無奈王化臣生性倔強,依舊把守遼河去。
這裡只留經略使的親兵四千人,把守廣寧城。
熊經略看看王化臣不聽號令,他是一位巡撫官,又不好輕易得罪他,只得寫了一本奏章,送回北京去。
誰知滿州英明皇帝用兵神速,他統領八旗大軍渡過遼河來,攻打鎮武、西平、閭陽、鎮寧一路的明兵,卻十分勇猛。
打一處,得一處;攻一城,破一城,王化臣在閭陽地主大敗。
這戰報傳到廣寧,熊經略十分驚慌,急急帶了兵隊從錦州趕到大凌河去。
在山僻小路上遇到王化臣,赤腳蓬頭,只跟得兩個差役。
他見了熊經略,不禁嚎啕大哭起來。
熊經略嘆了一口氣,說道 :“早不聽我的話,致有今日之敗!如今大勢已去,我兩人只有拚命而已 !”正說話時,忽聽得前面金鼓大震,一彪軍殺出,正是大貝勒代善帶領他一萬鐵騎兵直衝過來。
一陣混殺,早把四千個明兵殺得落花流水一般。
熊經略和王巡撫夾在難民裡面逃進關來。
這時英明皇帝早已攻破了廣寧城。
北京城裡,接連著敗陣失城的戰報,嚇得全朝文武俱上都面無人色。
熹宗皇帝勃然大怒,下旨捉住熊、王兩人,押進西城去斬首,把他們的腦袋送到邊地上去號令。
滿清英明皇帝既得了廣寧各地,便又把京城搬到瀋陽來駐紮。
把東路兵馬聚集在瀋陽地方,兵有十萬人。
一面請貝勒、大臣商議進攻山海關之計;一面再派精明的探子,前去探聽明朝的消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