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魏太監又請皇帝駕臨漾碧池去遊玩。
那裡用綠石砌成,四面圍著綠色的羅幃,又種著綠葉的花草,池中滿儲清水,望去好似碧玉盤一般。
池上橫跨三個橋洞,橋上結著三座錦亭,排著三方匾額:左面是“凝霞”兩字,右面是“承霄”兩字,中央是“進鑾”兩字。
皇帝和各院妃嬪在亭中飲酒作樂。
酒罷,一隊細樂,領著三十六院妃嬪到香泉潭中去洗躁。
皇帝便張著紫雲九華蓋,坐在潭邊觀看。
只見那潭熱氣噴騰,芬香觸鼻;那班妃嬪,一個個跳下水去戲弄著。
水中間立著一頭頭玉狻猊、水晶鹿、紅石馬。
那班妃嬪戲弄一陣,各個騎上牲口背去。
有斜依著的,有橫陳的,有抱著的,有撲著的,有騎著的,有坐著的,有的手拿著各種花枝的,有的彈著各種樂 器的,有的在水面上打著綵球的,有的在水裡對舞著的。
鄭貴妃看了高興,便也卸下衣裙,跳進潭水裡去遊戲了一會,然後爬在一頭玉馬背上騎著。
皇帝看去,見貴妃長著一身雪也似的肌膚,心中十分歡喜。
那許多妃嬪,見貴妃來了,便大家圍著她,在水裡跳著唱著。
那水花飛舞起來,濺得皇帝也是一頭一臉。
皇帝卻不惱怒,哈哈大笑起來,自己拿汗巾揩去水珠,又從水裡把貴妃扶了出來,回宮尋他的歡樂去了。
神宗這樣荒淫無度,精神漸漸有點不濟起來。
鄭貴妃暗暗地和魏太監商量,魏太監弄來鴉片煙來,勸皇帝吃。
皇帝果然能振作精神,便又終日吞雲吐霧大吃起來。
他這樣子在深宮裡昏黑地鬧了二十年工夫,那朝廷大事越發糟得不堪設想。
魏太監裡面打通鄭貴妃,外面結識了一班奸臣,大弄威權。
神宗皇帝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常洛,是王恭妃生的;次子名叫常洵,是鄭貴妃生的。
這常洵子以母貴,神宗十分寵愛他,三歲的時候便封他做福王;那長子常洛,卻落得無名無位,便有許多正直的大臣出來幫助他,常常上奏章,請皇帝立常洛為太子。
無奈神宗聽了鄭貴妃的枕邊狀,便不許臣子議論太子的事體。
那班大臣還不肯罷休。
早上一本,晚上一本,都是說請皇上早立太子。
那許多奏章,都被魏太監捺住了,神宗皇帝一眼也不曾瞧見。
好在皇帝在二十六年裡面,不曾設過一次朝,那班臣子也無從面奏。
這裡面惱動了一位吏部郎中名叫顧憲成的,特別地又上了一本奏章,設法買通小太監,送進宮去。
神宗看了,大發雷霆,立刻下一道聖旨:把顧憲成革職。
那時還有考功郎趙南星,左都御史鄒元標,和王家屏一班官員,一齊丟了功名,回到家鄉地方,召集一班自命為清流的讀書人,在無錫地方立了一個東林書院。
他們借著講學名義,天天聚在一塊兒,談論朝政,辱罵太監。
內中有一個高攀龍最是厲害, 他朋友又多,不多幾時,便到處有他們的同黨,人人稱他們為“東林黨 ”。
他們又結識了一班在朝做御史官的,常常上奏章彈劾那班私通太監的大官。
有一個祭酒官湯賓尹,立了一個“宣昆黨 ”,在直隸、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幾省地方,都有他的同黨。
日子久了,那班大臣見了這兩黨的人,也有些害怕。
這兩黨的人口口聲聲要立常洛為太子。
後來越鬧越凶了,那班太監和大臣都有性命之憂,他們沒有辦法,把二十六年不坐朝的神宗皇帝請出來,上了一本奏章,說東林黨和宣昆黨的人如何兇橫。
皇帝勃然大怒,連下幾道上諭,把兩黨的人,革職的革職,捉拿的捉拿,一齊關在監牢里。
一面便把常洛冊立為太子;又把福王調到河南去,造座高大的王府,花了三千多萬兩銀子。
這鄭貴妃心中還是十分不願意,暗暗地和魏太監商量。
在萬曆四十三年上,忽然有一個大漢,名叫張節的,手裡拿著木棍,慌慌張張地闖進皇太子住的慈慶宮裡去。
那看守宮門的侍衛上去攔阻,也被他打傷了。
一時里宮裡太監聲張起來,跑來許多護兵,把張節捉住了,送到刑部衙門裡去審問。
那刺客供認:是鄭貴妃宮裡的太監馬三道指使他來行刺太子的。
這一句話傳出去,外面便沸沸揚揚,說是貴妃謀死太子。
那鄭貴妃聽得了,便在神宗皇帝面前撒痴撒嬌地哭訴。
神宗皇帝便把太子宣進宮去,一手拉著貴妃,一手拉著太子,替貴妃辯白說 :“這事貴妃完全不知情的 。
”太子看在父子情面上,也推說那張節是個瘋癲的。
刑部郎中胡士相,便把張節定下了個殺頭的罪,又把馬三道充軍到三千裡外去。
自從出了這個案件以後,這鄭貴妃忽然拿好心看待太子起來,常常做些針線活送給太子,又弄些食物給太子吃。
太子看她並無惡意,便也常常進宮朝見貴妃。
因此太子和神宗父子的恩愛,又十分濃厚起來。
鄭貴妃又 怕太子不相信她,便和神宗說了,下一道聖旨給福王:以後不奉宣召,不得擅自進宮。
這一來又討好太子,又杜絕了他母子間的嫌疑,誰知這神宗皇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上死了,太子常洛即位,便是光宗皇帝,這光宗皇帝,因為鄭貴妃和他好,便把她留在宮裡,和母親一般看待。
又誰知光宗即位不多幾天,便害起病來。
光宗皇后卻沒有急壞,倒急壞了鄭貴妃。
便傳命出去,叫大臣到處求醫問葯。
這時有一個太監,名叫崔文升,獻了一味丹方,給皇帝吃了下去,那病勢越發沉重了。
這時又有一位大臣,名叫方從哲的,打發鴻臚寺丞李可灼送進一粒紅丸來。
鄭貴妃勸光宗服下。
那時鄭貴妃做媒給光宗做妃子的李選侍,也力勸皇帝服這一粒紅丸。
光宗聽了兩位妃子的話,便把紅丸吞下肚去。
誰知第二天,那藥性發作起來,這位做不上一年的光宗皇帝,便有些性命難呆了。
要知光宗皇帝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依翠偎紅將軍短氣 嬌妻雛兒天子託孤 卻說光宗皇帝,自從服了李可灼的紅丸,到第二天一命歸了天,宮裡便頓時慌亂起來。
李可灼進了紅丸藥死了皇帝,非但沒有罪名,那方從哲反推說皇帝的遺旨,賞李可灼銀兩。
外面有人疑心是鄭貴妃的指使,便有禮部尚書孫慎行、御史王安舜、給事中惠世揚上奏章,說方從哲有弒逆的罪名。
這時熹宗皇帝即了位,知道國事已糟到十分,不願追究家事。
但是,明朝自從楊鎬兵敗、張宰相去世以後,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問朝政,光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即逝世,這裡邊再加上太監弄權、大臣貪贓、開礦加稅的事體,鬧得天怒人怨;又是什麼東林黨、宣昆黨,鬧得昏天黑地。
宮裡又鬧什麼梃擊、紅丸的案件,全國的君臣和老百姓終日在慘霧愁雲里,還有什麼工夫去管那關外的滿洲人。
那滿洲的英明皇帝,卻趁機會得步進步。
他一方面勤修內政,一方面結好蒙古,一方面卻悄悄地買馬招兵。
先鋒隊已到瀋陽一帶,先攻取了瀋陽東面的懿路、蒲河兩座城池。
這軍情報到明朝京里,那神宗皇帝正在宮裡遊玩,得了這個消息,便忙得手足無措,立刻升殿,召集了大小臣子,商議禦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