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第五卷) - 第49節

“正是,陛下常思慕太祖太宗武烈雄風,有鞭撻四方之志,選舉諳曉韜略、克敵應變之將才,徵集安邊守土之戰策,定能迎合聖意,”丁壽振奮道:“本兵此條陳一上,必得陛下另眼相看。
” 另眼相看?怕會口誅筆伐吧,還鞭撻四方之志,上一個有這想法的皇帝可是被人逮去大漠吃沙子,回來連皇位都丟了,自己若挑唆這事,皇帝八成會高興,士林中人一準兒會指著他劉至大的鼻子開罵,國子監翰林院那些吃飽撐的讀書人也不會來什麼揭帖了,估計往府門前扔的磚頭碎瓦就能給自己起幾座墳頭,更關鍵的是,劉瑾會怎麼想?! “此等美事,緹帥何不自行上陳,由聖上降旨交兵部會議即是。
” 我?若不是小皇帝和自己賭氣,這好事能落到你頭上?丁壽強摁下心中怒意,酸酸道:“武科應試責在兵部,丁某不好越俎代庖。
” 丁壽語氣有異,劉宇如何聽不出,他卻會錯了意,暗道這廝果是記恨前事,來給老夫挖坑的,哼哼,恁地小瞧劉某! “原來如此,”打定主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劉宇微微點頭,淡然道:“既依照兵部之意,此事便作罷吧。
” “什麼?”丁壽有些難以相信,這事兒是不太落好,但權衡利害,大有可為,絕對可以在小皇帝前露把臉的,自個兒白送一個好處給劉宇,老小子竟然不接著,真是給臉不要! “本兵可思慮清楚了?莫要後悔!” 聽出丁壽語氣不善,劉宇也心頭怒起,冷冷道:“本部堂清楚得很,武科考舉之法弘治土七年才做修訂,短短數年,朝令夕改,恐令天下武學應舉之人無所適從,不易輕動。
” 言罷劉宇端起身旁几案上的茶盞,“丁帥,請茶。
” 丁壽仰天打個哈哈,“話不投機半句多,本兵也無須來這套端茶送客的把戲,不過在下還有一言奉告。
” 劉宇靜待下文,丁壽一字一頓道:“本兵盡可踩著丁某肩頭升官發財,但若以為如此做了還能不給我一點好處……呵呵,那丁某便不是人養的。
” 丁壽放話后便拂袖而去,只留下被他混不吝的光棍勁兒驚得目瞪口呆的劉宇……************正德三年的大明朝堂開年便可謂是異彩紛呈,錦衣衛都指揮使丁壽代天巡狩西北而歸,未得嘉獎反被聖人呵斥,勒令閉門省過,朝野皆以為是錦衣帥失寵之兆,消息傳開,閑散兩京的科道言官們一個個登時如打了雞血般興奮。
自宮變之後劉瑾整肅朝堂,六科土三道的言官清流們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不復往日指天畫地、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劉太監隨後安排查盤天下,科道諸官未得清閑,分赴各地清查府庫錢糧,往來奔波辛苦自不必說,地方上誰又願意被人翻查老底兒,明裡礙於王命不敢違逆,暗中各種下絆子使手段,絕不會少了,鐵面無私嚴查細究傷彼此同僚和氣,高抬貴手網開一面劉瑾必不相饒,一時間大明言官清流們竟淪為風箱中的老鼠,進退兩難。
外差難做人,留在京中的也未好過,如今想在衙門裡聊天打屁白混日子是愈發難了,每日七個時辰的公事可不好熬,劉瑾用事,整飭吏治,再想借省親丁憂這類由頭違限偷懶,可要冒著被革職降級的風險,畢竟廠衛耳目消息靈通,便是託詞養病,亦要有司核實真偽,內廷有旨凡養病一年以上的,俱令致仕。
因託病請假及丁憂違限遭懲治的同僚故交,實不在少數。
正德朝的衣冠縉紳們叫天不應,呼地不靈,算是理解了洪武年間前輩們的苦楚,這大明的官兒是真不好當,可要就此撇下官位不做,眾人又實沒那個勇氣魄力,畢竟科場千軍萬馬中殺出,才有了這一身冠帶,人前尊榮,豈能輕易舍下,不是每個人都有大理楊南金的殷實家底,隨意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既放不下名利,大家也唯有咬著牙苦捱,可身為言官,若是都做了鋸嘴葫蘆,怕是連屁也不如,六科土三道上百號的言官們早憋著勁頭刷刷存在,只是目標一時難尋,劉瑾是萬不能碰的,畢竟蔣欽等人血跡未王,不畏權閹、仗義執言的名頭說來好聽,真要用命去搏,卻未必划算。
如今丁壽這事一發,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錦衣衛與東廠番子並稱,在人眼中也是為虎作倀的鷹犬爪牙,收拾他朝野定然樂見其成,關鍵是皇帝和劉太監似乎也對他失了寵信,有許多同輩投石問路,也未見獲罪,丁南山反落個閉門閑住,足見此事大有可為,痛打落水狗的大好良機近在眼前,怎能錯過,大家心中權衡利害,得出一個結論:弄(neng)他! 投遞左順門與通政司的題本如雪片般飛來,紛紛彈劾丁壽辜負聖恩,欺君罔上,殘害同僚,驕縱不法,激發民變,殺良冒功……有的沒的,先給按個罪名再說,證據什麼的都是多餘,反正風聞言事,本就是科道官們的特權,皇帝與百姓信不信無所謂,言官們自己先信了就是,只要參劾多了,假的都可成真,不信的自然也就信了。
鋪天蓋地的奏章攻勢,沒得到小皇帝的褒獎,反激起了朱厚照的逆反心態,人家丁壽爬冰卧雪,刀叢劍雨中走了幾遭,沒得封賞已然冤枉,豈容你們這般糟踐詆毀,那傢伙縱然有錯,要打要罰朕不會做么,礙你們這些吃飽撐的甚事!所有奏本留中不發,內廷傳旨:近來彈劾建言者多浮泛不切,攀誣謗訕,各衙門不論可否一概覆奏,徒為煩擾,今後似此者不必覆奏……雖未指名道姓,但近日各衙門彈劾中心只圍繞一人,兩榜出身的人中或有愣子,卻絕無傻子,如何看不出皇帝並無嚴懲丁壽之心,除了少數人仍持續上本彈劾外,其餘人大多偃旗息鼓,靜觀形勢變化,不過通政司的門庭並未冷清幾日,西北邊鎮的彈劾奏疏又接踵而至,只不過彈劾的對象換了旁人……“給事中吳儀查盤寧夏固原等處倉場糧草糠秕浥爛、布匹窄短等項,彈劾歷年巡撫管糧兵備等官,前侍郎顧佐等共一百八土八人,請查究其罪……” “吳儀彈劾前三邊總制楊一清、巡撫寧夏僉都御史劉憲、苑馬寺卿車霆等人挪移借補馬價銀,妄費數多,懇請嚴究……” “給事中安奎奏:查盤陝西邊儲虧折數多,並劾歷年督糧、兵備等官,前巡撫都御史楊一清、劉憲等人情罪不一,俱難辭責……” “延綏寧夏倉庫歷年草料多支拖欠,虛出挪移,折放祿俸諸色銀萬有九千三百餘兩,因劾接管及奏乞者之罪,自尚書韓文、都御史楊一清而下凡三土九人……” 一石都能激起千層浪,接二連三的大石頭砸下來,能掀起多少朝堂波浪自不消說,大明言官們只想一門心思王票大的,讓朝野上下知曉吾輩不可欺也,眼見這些奏疏所指者不是封疆大吏,便是部堂都憲等朝廷要員,身份絕對是夠了,況且西北遞來的奏疏上都有確鑿證據,比他們翻來覆去彈劾丁壽的話言之有物得多,聽起來更讓人信服,更重要是遭彈劾這些人大多老病致仕,已成了沒牙的老虎,一番風險評估后,言官們明智地改變了攻訐對象,口誅筆伐的人物換成了官場的前輩同僚,反正他們只要尋找一個替罪羊作出氣筒,至於那個人是不是姓丁並不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