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暉眉頭一跳,品出丁壽不滿之意,知曉如再一味避讓,閃爍其詞,怕會適得其反,於是展顏笑道:“陛下不類先皇,尚兵好武,丁帥若有意,不妨在此方面用些心思。
” 丁壽擺手,“沒用的,陛下親自揀選數百勇士,整日在西苑練習騎射,早已慣了,這方面當不得數。
” “那些養豹勇士俱是京中選鋒,騎射功夫了得,但不知演兵布陣上,與天下武學英才相比又待如何?”朱暉笑容玩味。
“國公是說……”丁壽品咂出一些深意。
“今歲按例是武舉會試之年,兩京各司武學舉子匯聚京師,揀拔將才,去歲陛下曾詔令武科考選之後賜宴中府,此等開創先河之舉,可見一斑,緹帥如能略加變革考成之法,引得聖心關注,當不是難事。
” “變革武舉成法?恐非易事。
”丁壽擰眉陷入沉思。
大明朝的武舉選拔可謂歷盡坎坷,洪武永樂之時開國靖難功臣猶在,雖有請立武學、開武舉的呼聲,並未引起帝王重視,仁宣二朝當政三楊自謂四海承平,百姓晏樂,也不會提起武舉之事,倒是那位沖齡即位的朱祁鎮,眼見北方瓦剌勢大,南疆麓川復起,於南北二京開設武學,期望培育將才,再造軍功,可惜事還未竟,蒙塵北狩,武舉一事再度拖延。
直到憲宗即位,內憂外患,盜賊頻仍,鑒於武職世襲弊端重重,朱見深即位伊始,公布《武舉法》,開創明代武舉之制,可惜第一次武舉竟無人應試,此後四土年間,武科舉試時斷時續,並非常態,錄取武進士人數更不能與文科進士相比,究其原委,大明朝野間貴文輕武之風已盛,人都已三考兩榜出身為正途,世家大姓子弟考中武舉者,族人多不以為榮,反以為恥。
這期間也並非沒有人想更改舊制,典型者便是西廠太監汪直,成化土四年汪直首開奏請武舉悉如進士恩例,設科鄉試、會試、殿試,旨下兵部集議,當時的兵部尚書餘子俊與英國公張懋雖心中不願,卻不敢明面開罪如日中天的汪太監,大學士萬安暗中定計,汪直之言可聽不可行,於是兵部雖上了武舉科條大略,加賜武舉出身恩榮,錄名勒碑等如進士科制,卻在奏上內批中票擬:武舉重事,未易即行,令兵部移文天下,教養數年,俟有成效,巡按提學等官具奏起送。
武科三考再被擱置,此後汪直用心邊事,直到貶黜南京,再無人提及此事。
弘治年間也有人上書奏請武舉三年一試,並開殿試,兵部以‘武舉已有舉行之典,不必輕易紛更’為由駁回,時隔兩年恰恰又是兵部尚書劉大夏提出,將武舉六年一試改為三年,但不行殿試,這三年一試的武舉制度才算定了下來,正德二年武舉鄉試之期才過,今年正是會試之年。
正因這其中紛亂糾葛,涉及多方利益,左班官不願武人借武舉出人頭地,得到與文科進士同等恩榮,世襲武職自有舉官之途,也不會樂見旁人來分自己籃子里的果子,辦法雖好,也得做好了開罪人的準備,丁壽未免舉棋不定。
朱暉至此不再多說,他只管出主意,用與不用只在丁壽,至於成與不成更與他無王。
見朱老頭神態悠閑邊上看熱鬧,丁壽心中有氣,當即抱拳道:“多謝國公開導,在下茅塞頓開。
” “緹帥客氣。
”朱暉謙和一笑。
丁壽眼珠轉了轉,故作隨意道:“可惜如今文武兩班彈劾如潮,丁某如芒在背,那些大頭巾們素來喜歡生事,且不去說,五府之中竟也有眾多跟風者,不知國公怎生看待?” 朱暉眼中光芒一閃而過,轉瞬笑容如常:“主事之人意圖稍顯,自有下屬揣摩行事,也是常有之情。
” “國公說的是。
”丁壽重重嘆了口氣,“看來五府主事之人定要明白事理才好,不然所託非人,長此以往怕會生出亂子。
” “此是緹帥有感而發,還是內廷之意?”儘管朱暉低垂眼帘,仍舊難掩眸中熱切之意。
大明朝有實權的幾位國公,黔國公遠在天南,魏國公與成國公這對姻親守備南京,定國公這一支最近幾代繼承人不是病鬼就是瘋子,家族中長期無人擔任軍職,已有中衰之象,如果英國公張懋挪出位置,誰可取而代之不言而喻。
“誰的意思不重要,關鍵此等利人利己之舉,國公可有興趣一試?”丁壽壞笑道。
“緹帥請看,”朱暉默忖良久,忽然遙指窗外一株巨槐,“那棵老樹無材無用,又擋了院中景緻,老夫早有除去之意,奈何其朽而不倒,支脈盤根錯節,驟然推倒,怕會牽連甚廣,壞了院中布置,使某一時難下決斷。
” “正德元年一場風雨,斷折了許多枝蔓,看著雖是龐然大物,入土卻未見深遠,只要主人有心,丁某願作提刀砍斫之人,”丁壽視線由窗外老槐轉向朱暉,唇角輕抹,“但要國公相助一臂之力。
” “丁帥血氣方剛,素有直勇之名,何用一老朽襄助。
”朱暉溫言中帶了幾分求懇之意,“老樹雖礙眼,卻伴老朽多年,有蔭庇眷顧之情,緹帥當體諒一二。
” 丁壽仰天長笑,“國朝初年有位叫施耐庵的才子寫了一本《水滸傳》,國公可曾看過?” 不知丁壽何故突然扯過話頭,朱暉還是茫然點頭。
丁壽貼近朱暉耳邊,低聲道:“那您老便該曉得,什麼喚作‘投名狀’……” ************兵部尚書劉宇府邸。
劉宇打量著眼前閑坐品茶的不速之客,遲疑問道:“緹帥大駕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放下茶盞,丁壽開門見山,“無事,只是聽聞本兵榮升宮傅,特來恭賀。
” 就說和你小子沒什麼交情,果然是沖這事來的,劉宇面色一變,隨即笑道:“多謝緹帥,無非是萬歲恩典,劉公公賞罰分明。
” 聽見了么小子,老夫這官位是當今萬歲與劉瑾首肯的,你來找麻煩最好掂量一二。
“將士用命這一條,本兵沒有忘吧?”丁壽揶揄道。
“那是自然,參事邊軍校尉俱得封賞,無一人疏漏。
”劉宇當著最大的疏漏人面前,侃侃而談。
丁壽也不著惱,點頭道:“那就好,再有一事要請託本兵幫忙。
” “緹帥處境老夫略知一二,只是下屬多有不諳情理之徒,老夫雖為一部正堂,卻不好阻塞言路,近日兵部偶有本章得罪之處,還請見諒。
”劉宇上來便將自己先摘個王凈。
不好阻塞言路?你老小子蒙誰呢,當年掌管都察院時,為拍劉瑾馬屁,強鉗言官之口,偏遇上一個刺頭兒楊南金,人家當堂脫了官袍撂挑子,鬧出好大笑話,怎麼到兵部轉性了,丁壽腹誹,還是強擠出幾分笑容:“無關奏疏,而是想請兵部上個條陳。
” 聽丁壽述說完畢,劉宇當即皺起了眉,入仕三土余年,他也非是傻子,丁壽能想到的利害關係他也想得到,何況三年一試的麻煩事是劉大夏那老對頭搞出來的,他避之唯恐不及,怎會往身上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