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師出有名對於楊廣遠征高麗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義,自唐以來,就有眾多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在進行研究,並發表了這樣那樣的評論。
三次征伐高麗的失敗,可以說是直接導致隋王朝滅亡的根因。
有人認為楊廣窮奢極欲和濫用民力,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就不應該去征伐高麗。
但是為何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數次找借口親征高麗呢?高麗只是版圖上看起來的彈丸小國么?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巡遊到東突厥,在可汗的大帳碰巧遇上高麗使者,便對他說:"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
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結果高麗王並沒有以臣之位朝見,楊廣便於大業七年至十年,先後三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天下動。
直到高麗因連年戰爭而困弊,故遣使來大隋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贖罪,楊廣才結束了對高麗的戰爭。
有人認為楊廣為了一句話便起兵打高麗,證明他為人小氣,好大喜功,進而敗家亡國,成為隋朝的千古罪人。
事情真的是如此簡單嗎?三次遠征高麗,只因為楊廣好大喜功嗎?那麼為何世人所稱頌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數次找借口親征高麗,甚至連他那不愛打仗的懦弱兒子唐高宗也發動大軍遠征高麗呢?對於楊廣遠征高麗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義,自唐以來,就有眾多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在進行研究,並發表了這樣那樣的評論。
三次征伐高麗的失敗,可以說是直接導致隋王朝滅亡的根因。
許多人因此譴責楊廣窮奢極欲和濫用民力,並說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就不應該去征伐高麗。
這些評價雖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實在是有失偏頗。
高麗絕對不是版圖上看起來的彈丸小國。
自東晉末,中國北方高句麗部族興起,便於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佔據遼東,改襄平(古遼陽)為遼東城。
到了隋朝時期,高麗國內兵力已達15萬,士兵極其強悍。
他們戰時出征,平時耕種,全民皆兵。
整個國家對中原的儒家文化沒有認同感,且有急劇的擴張野心,從開始的幾萬人擴張發展到了隋時的十幾萬人,在東北蠶食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人口,意圖吞併東北民族。
當時的高麗正如宋金對峙時期崛起的蒙古族,明末時的后金,對中原王朝有著極大的威脅,若是任其發展,必是大患。
在隋文帝時期,高麗就曾經侵擾過大隋領地,楊堅派兵討伐,兵敗。
楊廣追從其父,想將這個國家絞殺在搖籃里,消除未來的不穩定因數。
只可惜他雖有漢武帝之心,卻不似漢武帝有衛青、霍去病,他打了敗仗,便成了千古罪人。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楊廣首征高麗。
唐代研究學者岑仲勉先生認為楊廣徵高麗是"師出無名,無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
此一戰役應列為侵略性戰爭"。
但當時楊廣徵伐高麗時稱"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據現在考古發現公元前1056年左右,中國的周武王姬發滅亡了商朝,將朝鮮分封給了商朝的一個王族箕子,建立了朝鮮半島上第一個政權。
這個政權延續了800多年。
公元前3世紀中葉,中國北方一個諸侯國——燕國的將領衛滿率軍滅亡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滿朝鮮"。
隨著對隋朝的研究,現在許多學者漸漸脫離了唐人對楊廣評價的印象,認為遼河流域原屬中國領土。
所以,當隋朝統一中國之後,勢必要領土主權,這才是隋伐高麗最根本的原因。
不管是何原因,就當時楊廣的動員情況來看,各地百姓都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
當時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
可見這次遠征高麗是深得民心的。
《遼陽文史資料》中記載大軍到了遼河后,造浮橋三道,大戰於東岸,高麗兵大敗,退入遼東城(即襄平城)固守。
楊廣一面圍城,一面安撫遼東人民,建置郡縣,以為統治。
這時,另有一支大軍會師鴨綠江西岸,進逼平壤。
但戰鬥不力,喪師30萬,敗回遼陽。
因此,楊廣於7月25日撤遼陽之圍,引軍歸還,並以所收復之地,置遼東郡。
實力強大的隋朝竟然敗給了一個高麗小國,楊廣會善罷甘休嗎?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給楊廣的自尊心很大的打擊,以至於"帝自八年以後,每夜眠恆驚悸,雲有賊,令數婦人搖撫,乃得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楊廣之所以驚恐到需要婦人搖撫才能得眠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爆發的農民起義,但實際上大業七、八年間的農民起義尚處於初級階段,影響規模都還不大,對於擁有精壯兵力和武功戰略的楊廣來說,平定農民起義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如前文所說,楊廣是上天的寵兒,他文治武功無所不能,且頗有長遠的歷史眼光,同時做事雷厲風行,年紀輕輕就能統一全國,然後又成了九五至尊,為天下人之首,自然心中是非常自負的。
征高麗的失敗,讓這個常勝將軍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兒。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楊廣二征高麗。
他渡過遼河,揮軍直下遼東城,利用飛樓撞、雲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辦法,四面俱進,晝夜不息。
但就在隋軍取得戰爭主動權,一切設施妥當,正待攻城之時,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以李密為謀主,聚眾造反,"進逼東都洛陽,屯軍上春門,隋朝達官子弟多附之"。
楊廣聞報,十分驚恐只得放棄攻打高麗,火速回師平定了楊玄感的叛亂。
楊玄感的這次叛亂,雖然很快被平定,但隋朝的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毫無疑問,楊廣開始大刀闊斧的建東都修運河已經積蓄了不少民怨,到了第一次征高麗時,他又徵調"民伕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
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在這次出征之前,就爆發了長白山農民起義,甚至山東、河北廣大地區的人民紛起響應,起義軍"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攻郡縣,殺長吏,不過當時的農民起義楊廣並沒有放在心上,心中只為征服高麗而焦躁。
到了第二次征討高麗失利后,隋朝國內的農民起義已是風起雲湧,且兩次征討高麗已經使得隋國內的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以至於使得大業前期還繁榮富庶的隋朝出現"農村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的悲慘景象。
但是這些並沒有動搖楊廣徵伐高麗的決心,到了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他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
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
不過此次隋軍獲得勝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
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遣使請降。
楊廣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
三征高麗,終於架空了隋朝,讓大隋火速走向滅亡。
不可否認,楊廣是一個擁有文才武略的大氣帝王,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造成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
他認為"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在"德"和"功"之間,他選擇了"功",終於因用民過重,急功近利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