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隋唐建後宮 - 第4節

歷史上每一次新王朝取代舊王朝都有一次血腥的戰爭,素以明君著稱的李世民連史書都明確記錄了他弒兄殺弟囚父的惡跡。
楊廣究竟是不是殺害了楊堅是歷史上的一個謎,但是後人卻將這事大加演繹,使得楊廣弒父成為了想當然的"事實"。
3.功比大禹欲圖建立豐功偉績的楊廣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
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這條運河便是有名的京杭大運河。
不過,這條至今發揮著作用的大運河卻是後代史書詬病楊廣的一大罪狀。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楊廣即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
這個舉動成為了隋朝敗亡的第一個因子。
對於建都洛陽的事情,史書上並沒有提及他們內部有何爭議,可見建都一事是得到群臣響應的。
歷朝歷代,對於首都的選擇都有著複雜的原因,其一是政治選擇,首都離王朝最大的威脅源頭不能太遠,便於迅速獲得信息,有效指揮軍隊;其二是經濟選擇,首都離富裕的地區不能太遠,便於獲得財富和物資。
總體來說,政治因素始終在經濟因素之上。
楊廣即位后的大隋,雖然已經統一了全國,但是北方突厥的威脅依然存在。
隋文帝當初在擇都時選擇長安也是為了防患突厥,但是自陳被滅,長江以南的陳版圖納於大隋,整個帝國的經濟重心便轉移到了江南以南。
而且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
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
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費時費力,到了洛陽則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也相應地減輕了百姓負擔。
再加上楊廣本人對江南的偏愛,設立東都洛陽勢在必行。
但是,營造東都洛陽的工程是極其巨大的,當時興修東都用了一年時間,每個月都派遣兩百萬工人修建。
東都洛陽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
裡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
再往裡,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
同時楊廣還徵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嘉木異草、珍禽奇獸,輸往洛陽充實各園苑。
又在洛陽西南筑西苑,周200里,苑內有海,海中有三神仙,離出水面百餘尺,殿堂樓閣,窮極華麗。
這樣浩大的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此之外,楊廣又令人在江都營建宮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設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
這樣就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南、中、北的廣大地區,在兩都的鞏固中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力促進了統治階級官僚機器的高速運轉。
東都洛陽建成后,楊廣還邀請少數民族的酋長和客商來洛陽參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原經濟文化的繁榮,同時,將大隋盛名遠播於外。
總之,東都的營建,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使洛陽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就在同一年,洛陽開始修建大運河。
大運河工程浩大,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後世有人認為隋亡的一大半原因是因為修建大運河。
楊廣為什麼要修建大運河呢?大運河的名稱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運河",或簡稱"京杭運河"。
學術界也曾叫其"南北大運河",隋朝楊堅開鑿的以東都洛陽為中心的通濟渠、永濟渠,又被稱為"隋唐大運河"。
民間則往往簡稱為"大運河"或"運河"。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
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歷史進入大隋,天下大一統的局勢已是不可阻擋。
隋文帝楊堅曾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
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楊廣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鞏固大隋帝國的統治,使山東、江南之粟能不斷地供應關中,以保證中央官僚機構的需要,在隋文帝楊堅開挖廣通渠的基礎上,又三次開鑿運河。
公元605年,楊廣徵發百萬士兵和夫役改造邗溝。
公元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
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
至此,用了六年的時間,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305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楊廣在修運河的同時,還在運河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
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運河沿岸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大運河連接了黃河、長江、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從南到北構成了南北水道運輸網和灌溉系統,使貫穿的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六省的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從而也就有效地鞏固了長安、洛陽兩都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聯繫,強化了中央對全國,特別是對江南和關東人力、財力的控制。
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全國各地,特別是運河兩岸城鎮的興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
從長安到洛陽至江都,沿途雖設有離宮40餘所,但每一所離宮就是一個驛站水運碼頭,形成一個新的城鎮,也就是一個新的貿易中心和人文薈萃之地,從而有力地加強了各地的經濟交流。
大運河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后,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史學家們在評價楊廣時把他修建大運河的這一舉措與秦始皇修建長城相比較,實際上大運河的作用遠比長城的作用更為重大。
長城只是當時為了抵禦胡人而建,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作用,而大運河貫穿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古老的文明,促進了南北文化經濟的發展,並且在千百年後仍舊在為民造福。
楊廣在同一年興建了東都洛陽和大運河這兩大工程,雖然是從遠處著想,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楊廣在即位之初就接連修建這樣的兩個大工程是不明智的,雖然楊廣在位之初大隋國力非常強盛,甚至勝過了貞觀之時,但是長年的勞民傷財使得國力虧損,據載,當時大修運河時"役工死十四五",重修山陽瀆也動用了十餘萬民工。
開永濟渠時,動用了河北的百餘萬民工,男丁不夠,就抓女工上河。
河工在五萬名監工監督下日夜勞作,動輒受"枷項笞背"的處罰,弄得許多人賣兒鬻女,家破人亡。
而後人對楊廣的評價也就從他即位后的第一年修東都和大運河開始了評判性的篇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