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經籍志》著錄的《煬帝集》有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擁有才氣的帝王中的一名,但是他又不同於李煜那樣的純粹文人型帝王。
為什麼說楊廣與李煜那樣的純粹文人型帝王不同呢?2.冠於諸王楊廣不僅詩才出眾,而且在軍事、政治上也頗有才幹,還是皇子的他贏得了父母的喜愛,也贏得了朝廷上上下下的推崇。
但是他的出生註定了他不可能當皇帝,這樣的命運,素有大志的楊廣會接受嗎?如果不能接受,他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贏得那本不該屬於自己的皇位呢?隋煬帝楊廣因"美姿儀,少敏慧"而為"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
開皇元年(公元585年)只有十三歲的楊廣便被封為晉王,並做了并州的總管,拱衛京城,不久又被封為武衛大將軍,然後又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仍舊兼職當大將軍。
隋文帝楊堅可謂對自己這個兒子傾注了滿腔的心血,不僅讓他年紀輕輕就身兼要職,還派了項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徹來當他的私人教師。
而楊廣本人也的確爭氣,小小年紀就成熟穩重,使得朝野上下都對他很看好。
楊堅後來暗地裡找了相士給他的幾個兒子相面,那相士指著楊廣說:"晉王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
"這本是一個朝中上下均看好的帝王種子,只是因為身為二子便被註定了命運——太子之位與他無緣。
對於這樣的命運,楊廣會進行怎樣的抗爭呢?楊廣的大哥楊勇與他相比實在是差了很多,比才氣,比謀略,楊勇都輸楊廣一籌,更糟糕的是楊勇在歷史上的形象彷彿是有點缺根弦,他明知道父親楊堅喜歡節儉,他偏偏要奢侈浪費;明明知道母親獨孤皇後為人善妒,痛恨男子寵幸眾多姬妾,他還要很張揚地尋歡作樂,公然納妃並冷落了母親精心為他挑選的妻子元氏。
這使得隋文帝與獨孤皇后都對他不滿,再加上後來楊勇還過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賀,更讓楊堅對這個兒子失望。
而楊廣本來就得父母喜愛,且能迎合父母心思。
史書上說他長詩文,擅音律,但是因父親喜歡節儉,他卻不再擺弄弦樂,楊堅到楊廣的住所去,便發現他使用的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心裡便覺得這兒子用心國事,沒有玩物喪志,很是歡喜,再看他平時吃穿都很樸素,不像楊勇那般錦衣玉食,就更是喜歡。
而獨孤皇后又認為楊廣只寵愛蕭妃一人,不似楊勇整天縱情於聲色,也對楊廣喜歡得很。
同時,楊廣還禮賢下士,愛護士兵,不擺皇子架子。
他與蕭妃恭迎隋文帝派來傳達命令的宦官,而楊勇卻把這些人當奴才吆喝。
楊廣曾與士兵觀獵,中途遇雨,侍從進獻油衣,他卻說:"士兵們都淋著雨,我怎麼能一個人穿著油衣遮雨呢?"於是讓人拿開。
《資治通鑒》中說:"晉王廣美姿儀,性敏慧,沉深嚴重;好學,善屬文;敬接朝士,禮極卑屈;由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公元589年,楊廣又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
"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要想突破,艱難異常,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能突破長江天塹,隋軍卻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了天塹。
楊廣率領的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卻對百姓"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當時三司官吏僧辯曾被陳高祖所殺,他的兒子王頒為了報仇,趁陳國將亡時,掘了陳高祖的陵墓,並焚燒其屍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
私毀皇陵是死罪,楊廣卻表現出大度,沒有殺王頒,還向其他將領解釋說王頒報殺父之仇是理所當然,不應處以死刑。
另一方面,楊廣卻又立刻下令保護陳國的皇陵。
陳亡國后,楊廣對於陳國有志節的大臣加以禮遇,並給予重任。
他說:"這些人既然能懷念他們的舊君,日後就會是我的忠臣。
"平陳戰役,才19歲的楊廣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膽識魄力。
但是《隋史》對此卻諱莫如深甚至曲筆刪改,說楊廣為了得到陳後主的后妃張麗華,命令高穎不要殺她,但高穎卻違背他的命令將張麗華斬殺,從此楊廣便怨恨高穎,后高穎被殺也是因為此事。
然而《陳書》中卻明確記載道:"及隋軍陷台城,妃與後主俱入於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貴妃,榜於青溪中橋。
"從當時的人心向背和楊廣的抱負來看,他也決不會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荒唐舉動來。
公元590年,楊廣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
那時的江南與北方分裂了百年,隋雖然統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認同大隋。
楊廣為此花了十年來籠絡,他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還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最後才使江南真正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楊廣平定了陳朝,將江南納歸,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中國從此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更為戰功卓著,意義非凡。
平陳和治理江都是楊廣即位前最輝煌的時日,但是後世史書對這一段史實卻語焉不詳,對他即位后的荒暴虐卻大加渲染,這是為什麼呢?"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正如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中所說的那樣:"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
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
"楊廣越是輝煌的歷史在唐所修的史書中越是輕描淡寫。
但是不管後人如何忽略楊廣的業績,真實的歷史卻不容抹殺。
楊廣平陳后,聲望一日勝過一日,太子楊勇與其相比更顯不如。
在嫡長制下,才能出眾的庶子處在一種相當尷尬的境地,身為太子的楊勇眼見楊廣聲望高於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會對他沒有猜忌?我們不知道這個猜忌從何時開始,但是很肯定的一點就是楊廣本人是難以忍受這種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鬱鬱而終,就只有選擇鋌而走險的辦法,就如以後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與太子抗衡。
楊勇無法與楊廣對抗。
他先前的猖狂舉動本已讓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不滿,對手楊廣又素有謀略,更何況楊廣還多了楊素等人的支持。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是隋朝的權臣,史書稱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
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於風角。
美須髯,有英傑之表"(《隋書·楊素列傳》),同時多有戰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統帥。
在這等形勢下,楊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
最後突厥侵犯邊境,楊廣又任行軍元帥,大勝而歸。
這次勝利,讓隋文帝下了決心廢掉太子楊勇,立楊廣為皇太子。
當了太子的楊廣並沒有恃寵而驕,為人反而更加謹慎。
又立下"出舍大興縣"、"巡撫東南"大功。
楊堅對他甚為滿意,每次到仁壽宮避暑,都命令楊廣當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