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目錄 背景、資料介紹和作者公告 品讀楊廣(轉載)背景、資料介紹和作者公告品讀楊廣(轉載)第四編品讀楊廣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
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只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
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
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劍橋中國隋唐史》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隋煬帝自伴隨亡隋的敗跡黯然辭世起,便有蓋棺定論,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千餘年來,鐵案如山。
筆者無意只在翻案二字上做文章。
按愚意,評論歷史人物,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要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
我所以認定隋煬帝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後湮沒在農民戰爭的血與火中的,卻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是中國士大夫傳統思維模式褊狹、脆弱一面的反映——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胡戟教授今日我們要寫隋煬帝的傳記,事實上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對這題目曾下過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說過:"(他)既被視為典型的亡國昏君,在一大團歪曲的歷史記載和傳奇性道聽途說之下,今人即想窺測此人的真實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見其一二。
"——史學大師黃仁宇隋煬帝楊廣應該是歷史上名聲最臭的皇帝,自唐以來,各種正史、野史、小說、話本均將"弒父殺兄,妻母霸嫂,亂動兵戈,橫徵暴斂,窮奢極華"等等罪名加在了他的頭上。
甚至他的謚號"煬"也是"好內遠禮,逆天虐民,去禮遠眾"的意思,可謂謚號里最壞的"謚"。
這個謚號是唐高祖李淵所賜,而同時,在東都洛陽,隋的臣子們擁戴楊廣的孫子越王侗為帝時,他們給煬帝的謚號卻為明帝。
"煬"和"明"這完全相反的兩個謚號竟然加在了同一個人身上。
一千多年後,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胡戟說道:"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的富庶。
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同時,海外也興起了一股為隋煬帝鳴不平的翻案風。
本來成定論的一切變得不那麼可信了,那麼楊廣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又是什麼讓他從一位千古帝王的不二人選變成了世人唾罵的亡國之君呢?1.詩文狀元歷代亡國之君中,南唐後主李煜是個才子,北宋徽宗是個才子均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隋煬帝楊廣是個才子的事卻是世人鮮知。
《隋書》中說他"美姿儀,少敏慧"而且"好學,善屬文",是個翩翩濁世佳公子。
楊廣對自己的文采也頗為自負,他曾說就算是比詩文做狀元,他也是魁首,該當這個皇帝。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摐,又名楊英。
不管後世史書如何渲染他是一名昏君,但是都不曾否認過他是一名才子,也不曾否認過他在即位之前的一番作為。
《隋書》中說他"美姿儀,少敏慧"而且"好學,善屬文",這些話用現代話翻譯一下就是楊廣不僅是個帥哥,而且是個聰明的帥哥,不僅是個聰明的帥哥而且還是個才子,不僅是個才子而且還好學。
這些優點平常人擁有一點都可說是上天眷顧,但是楊廣竟然全部擁有,怎不讓人感嘆?楊廣的詩文中,比較有名的是"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又有寫作"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
秦少游化用入詞,一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後人稱頌。
楊廣下江都時,給戀戀不捨的宮女留詩: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
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
那時的他年輕率真,活脫脫的一個儒雅俊秀、文質彬彬的佳公子形象,又有誰會將這與後世史家筆下"弒父殺兄,妻母霸嫂,亂動兵戈,橫徵暴斂,窮奢極華"的"煬帝"聯繫在一起呢?《隋史》中關於楊廣就任揚州總管9年的業績寥寥幾筆,輕輕帶過,然而這卻是他事業的新起點,是他人生逐漸成熟,性格逐漸完善,獨立自主的運用自己的才華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黃金時期。
他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為妻,與江南名士談論詩文,招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顧言、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顧言傳》)。
他寫"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怨生歸駕九龍。
"表達對江南發自肺腑的喜愛,他寫"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春江花月夜》),句句精工,"絕是唐律"(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對初唐近體發展有一定影響。
"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
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
"楊廣的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的人認為楊廣的那些靡麗艷詞,便是他逸生活的明證,是他這輕佻的楊二公子當一名驕奢逸的暴君的先兆,事實是否真是這樣呢?其實楊廣結交江南士子是他採取的一種文化戰略,目的是為了緩和重新統一后南方的人民的隔閡與怨恨。
同時他還利用佛教和道教來籠絡人心,不但消除了人們的抵觸情緒,還贏得了士人的好感。
他不僅是名文人,還是一名很高超的政治家,他深知文化認知才是最長久最有效的力量,於是將文化與政治巧妙的結合起來。
楊廣的才智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
《隋書·文學傳序》稱:"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
暨乎即位,一變其風。
"蕭蕭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楊廣在一次西巡中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那時他已登帝位,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為其親身經歷,故此詩勁健有力,王者之氣十足,"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
"成為了千古名篇。
除此之外,還有《還京師詩》《從軍行》《白馬篇》2首等被清代沈德潛認為是"氣體自闊大","比陳後主勝之"(《古詩源》)的大氣作品。
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也極高。
"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
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
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
古道於此復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