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小說網-制服誘惑系列集 - 第863節

楊寅虎很了解這種心情。
憑他多年“治警”的經驗和名氣,居然鬥不過一個搞政工出身而後轉向刑偵的副政委冼興艾,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楊寅虎早在警校任教之時就已在替好幾位局長打江山了,每一次刑事案件的破獲,都使得那些局長名利雙收,青雲得志。
很多人都說,是楊寅虎“成就”了這些局長。
借楊寅虎之力竄起的不只是在任的局長們,也有超過二十位的刑偵警務人員,這些警員不論功底根基如何,一旦成為楊寅虎的助手,經過磨練后都能脫胎換骨,成為警察里的佼佼者,他們不是已經扶搖直上,步步高升。
就是如他般在警界享有著盛名。
就連顏如玉,也可以說是楊寅虎一手栽培出來的。
雖然是領導們賞識顏如玉,讓她有機會挑大樑,但顏如玉的刑偵手段,幾乎全是楊寅虎一手培訓出來的。
楊寅虎手下本就沒有多少女學員,他看出顏如玉的反應機敏,頭腦靈活,而且底子好,善琢磨,且勤奮,又有人緣,便細心教學,重點培養,希望她將來能成大器。
他成功了。
顏如玉也成功了。
他參與了那麼多案件的偵破,創造了那麼多刑偵案例,栽培了那麼多警界精英,卻要以顏如玉的破案作風最讓他滿意,與他在偵案合作時也最默契。
但卻在他最重要的關頭裡……由“教員”轉為“局長”的第一次偵案……成為他的剋星。
冼興艾與顏如玉的合作,使他遭受了一次滑鐵盧。
其實,他在從教期間,所做的工作,簡直超過了應負的職責: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到實案的堪察,甚至法規條例的制定,和人員的考核,還有司法的鑒定,他都參與指導,指揮若定,不過,教員始終是教員,儘管警銜級別很高,但在身分上,似仍比各合作部門的主管領導低,楊寅虎因而經不起友人的慫恿:栽培了那麼多的局長和警員,難道自己不想獨當一面,也過過大局長的癮?於是婉辭了市委對他司法鑒定中心主任的任命,正式請命要求領導偵破市局的一號要案。
這一來,的確風光了一段時候。
由於他沒有接受任命而去自行請命,得罪了市委的一些領導,所以在組織任命上就形成了分岐,在偵案的人事任命上便同時起用了一個冼興艾,來跟自己打對台。
顏如玉是警局的重案組組長,在人事管理上,當然要服從組織安排。
作為“恩師”的楊寅虎只能暗地裡“要求”顏如玉婉辭,而不能明著下令顏如玉拒職。
顏如玉表面上唯唯諾諾,卻在一次政法委書記主持的7.16專案會上,明確表示她會跟冼副局全力以赴,務必偵破此案。
楊寅虎本來就知道官場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利害關係,只有成王敗寇;但他仍以為人雖在官場,但這班行武出身的人,畢竟還講義氣。
顏如玉的這些作為,頓使他絕瞭望,灰了心,所以後來的蔣辰龍曾一再向他保證,日後不會忘記他培植之恩,楊副局也只是“姑妄聽之”而已。
楊寅虎決定舍顏如玉而取蔣辰龍,是因為他知道:顏如玉並不是實踐自已理想的最佳人選。
以蔣辰龍的偵緝能力,比顏如玉只強不弱。
而且,蔣辰龍和自已有很多相似這處,可以說是同一類人。
他要借這個案子來實踐自已的理念的最佳人選只有蔣辰龍。
日後楊寅虎自己回想起來,不免要歸咎於自己太過追求完美。
他那次偵案的失敗,不是敗在偵案方向,也不是敗在破案技能,而是敗在他的“理念”上。
他的“理念”、一則尚未圓熟,二則在當時可說是逆勢而行。
天下大勢不可造。
事難莫過於逆勢,聰明人善於把握潮流,順應時勢,迎合上意,尤其是官場仕途,逆勢而行,當如仰天自睡。
一旦失勢,即只有捱打的分兒。
楊寅虎有感於西方司法的完備與偵案技法,認為嚴謹刑偵會是必然趨勢。
司法體制在變,一味的刑訓逼供已不能做為偵案的主要手段。
現行的以案發率來判定一個轄區的治安好壞,就如同過去以離婚率來判定人民是否生活的幸福、安定一樣的可笑。
所謂民不舉官不究,被轄區警官施壓私了或匿而不報的又有多少呢! 而匿不住的案件也只是躺在卷宗里無人問津罷了。
政府對驚動了他們的大案採取的姿態是到案發現場和警局裡巡視一圈以示重視,施壓限期破案是政治介入的唯一作為。
限期破案,對楊寅虎來說沒有比這更令人悲哀的作法了。
那些偵破無果的案件僅只是無為而已,但限期破案的結局就意味著冤假錯案在政治的外衣下變成了鐵案。
真是悲哀的為民負責呀! 為此,楊副局想通過這次偵案為警局的發展樹一個里程碑,他出身法警,所以能設身處地,為幹警和犯罪嫌疑人著想。
他原受過正統的刑偵訓練與警德教育,不但重警德,也有素質函養,他有鑒於潮流的趨向,便想在日後任局長時,在局裡奠定一種新的以偵緝破案為主,講求物證,注重實據,嚴束和尊重司法,崇尚警德情操和俠義精神的氣象。
可惜他眼高手低,無法得嘗所願,偵案所獲的證據一直不能達到他所想要的滿意成度,隨著破案限期的臨近,這一役成了他刑偵生涯的一個低潮。
對於冼興艾組的破案證據他雖心存疑惑,但迫於市委的壓力也只好作罷。
楊寅虎從此幾乎“一撅不振”他不能晉身局長,退才副局,但噩運似乎纏上了他,工作上的吃力不討好使他費心勞神,耗損甚巨,與市政領導關係的不洽更讓他如坐針氈,寡慾難歡。
不得已而託人情調任司法局任副局,所以一度過得很不得志。
直至這次7。
16大案的發生。
顏如玉需要一個經驗豐富、慣於合作斷案的司法鑒定專家來鑒定此案為縱火,她想到了楊寅虎。
書記兼局長冼興艾認為這是化敵為友的好時機,同時也是尋求鑒案的好途徑,而且這“合作”是意味著他事業向上的又一契機,他也樂意向市委請調楊寅虎回來協助鑒案。
楊寅虎回到警局,發現人人都只聽令於顏如玉,當年他的統制力已不存在。
顏如玉在表面上似乎還很“尊敬”他,但卻完全沒把他的意見“放在心上”而且常常在有意無意間流露出一種“戲諺”彷彿在向他強調:“看!楊寅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看我顏如玉的了!” 楊寅虎覺得內心的受傷與憤怒是無以言語的,因為這個人可是他一手培植的啊! 所以他分外了解蔣辰龍的感受。
他和蔣辰龍都只是在強充門面的失意人。
他更了解的是:顏如玉是警壇里以“真材實料”來領導幹警們斷案任副局兼刑警隊長的“典範”只要有她在的一天,局裡的幹警人人都會“奮不顧身”只為那前程的遠大。
在顏如玉統領刑警隊之後,刑警們雖沒有常允在任時的張狂霸道,卻有著更深的難以言表的乖張之氣。
為了控制發案率,調節各方面的關係,警匪儼然已成一家。
但社會何其複雜,各色人物不等,可謂是眾口難調,發生磨擦就成必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