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將軍 - 第88節

「花愛卿,據你案卷中所說,這剿滅小洞庭水寇,江湖中人也立下不小的功勞?」 「正是,這玉面銀槍房中書惡貫滿盈,在江湖上採花作案多年,血債累累,同江湖上黑白兩道結下了不解的仇恨,所以,臣帶兵剿滅小洞庭的時候,白道各派均派人相助,就是黑道中人,暗中也渾水摸魚,把小洞庭的群匪殺了不少。
」 「那麼這茶花娘子何三春又有何功勞呢?」 「剿滅小洞庭,何三春該是頭功,是她首先發現了房中書的蹤跡,並傳信給為臣,才使我得以尋到賊人的巢穴。
又是她暗探賊巢,畫成圖形為大軍引路,仗輕功點燃賊船裡應外合共破賊兵,還有,是她捨生忘死拖住房中書,使惡賊用炸藥與我大軍同歸於盡的毒計未能得逞。
惹說剿滅小洞庭功勞有十分,她當獨佔四分。
」 「哦!如此大功,因何不替她討個封賞?」 「何三春嫻雲野鶴,不願受官身羈絆,小洞庭剿滅后,她就不辭而別了。
」 「可知那何三春是那一派武功?」 「應是家傳,不在八大門派之列,臣也無法看出。
」 「那她武功比你怎樣?」 「若在女人中可算難有其敵,為臣畢竟是男的。
」 「你可與她交過手?」 「未曾,臣與她萍水相逢,見面不過幾次,又是同剿小洞庭的盟友,怎能與她交手。
」 「既未交手,你又是怎樣把她打傷的呢?」 「啊?」 花敏登時愣在當地。
「我把她打傷了?這從何說起?」 「朕再問你,何三春與你岳父張定邦有何仇恨,因何要行刺於他?」 「行刺?他把臣的岳父怎麼樣了?」 花敏大吃一驚。
「看看你岳父上個月差人送來的案卷,說何三春夜闖巡撫衙門行刺未遂,現已擒獲,請旨示下。
案卷上說,是那何三春親口招認,她曾被你打成內傷,失了武功這才失手被擒,你岳父為此替你請功。
她若與張定邦無仇,怎會行刺?!你若未與她交手,她又為什麼說被你打傷?!這何三春乃是綠衣社逆首,你卻推說不知,你與綠衣社到底有何勾結?大膽的花敏,竟敢欺瞞朕躬,還不與朕從實招來!」 皇上突然之間就變了臉。
花敏這才明白,皇上早就從案卷上看出破綻,叫自己來只不過是設法把自己套進去而已。
久聞這位皇上自幼年登基,便有過人之能,無論什麼事,如果他沒發覺那便一切都好,要是讓他給注意上,那就別想瞞得住。
看來這回自己的小命兒是要完,如果稍一不慎,不光自己活不了,只怕還得連累妻小和岳父全家,為今之計,只得實話實說,只要把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家人或還有救。
(一百零二) 花敏這才把自己在去追蹤房中書途中,如何在街上與何三春巧遇,何三春如何救人攔車,如何跟蹤傳訊,聯絡武林,如何探寨救人,協助大軍裡應外合剿滅小洞庭水寇,又怎樣不辭而別,從頭至尾講了一遍。
「那你又是怎樣把她打傷的?」 「是那日從小洞庭歸來,臣的岳父同我講幾個軍官被刺之事,臣與家岳都以為何三春便是前綠衣社幫主何鳳歧之女。
仗著為臣在江湖上有些朋友,終於探聽到那何三春的下落。
臣看這何三春武藝高強,在江湖中也素有俠名,不是個邪惡之人,若是能為朝廷所用,終強過兵戎相見,便親自到她的住處遊說她投降。
」 「她是怎麼說的?」 花敏便把那日在小屋中遊說何三春的過程說了一遍,其中自然把兩人的感情之事隱去了不說。
最後花敏說道。
「是臣看遊說不成,為免日後為患,便生殺傷之心。
但臣的小妾蒙她相救,又不忍將她殺死,於是暗中偷襲,將她廢了武功。
臣以為,她已經沒有了武功,就算想與朝廷為敵也是有心無力。
這樣既為朝廷免了心腹之患,又保全了她的性命,乃一舉兩得之計。
後來臣聽說她已經離開何州,遠遁深山,不成想,她原來是在躲避為臣。
皇上,憑為臣對她的了解,何三春此次行刺是假,求死是真。
臣乞皇上格外開恩,免她一死,為臣將她永囚鐵牢,再不容她生事,方顯我主悲天憫人之大恩德。
」 「胡說,你私放朝廷欽犯,自身尚且難保,還敢替會黨逆首求情?!好在這何三春刺殺的是張定邦,若是她想行刺朕躬,你也廢她個武功便罷么?!」 「臣罪該萬死!」 「萬死,你還有第二個腦袋么,把你全家都算上也不夠殺一萬個頭!」 花敏此時除了磕頭,再沒什麼可說的。
皇上看著花敏,沉吟了半晌。
「花敏,你聽著。
你綏靖地方,屢破盜匪,有功於國家,朕本想升你作個副總兵,但論你私放會黨欽犯,便該殺你個夷滅三族。
朕看你年輕,雖有過失,對朝廷還是忠心耿耿,這樣吧,功過兩抵,就不賞不罰了,以後不可再如此糊塗,想想你全家有幾個腦袋好砍!」 「臣謝皇上不殺之恩!」 花敏一顆懸著的心「咚」地扔回肚子里,叩頭如搗蒜一般。
「朕看這張定邦的案卷之中,也頗有替何三春開脫之意,聽你這麼一說,這何三春也真是個人物。
她既是前明忠臣遺孤,心向前朝也是有情可原。
不過,會黨勢力於朝廷乃是肘腋之患,若是心慈手軟,我大清江山怎能穩固。
何三春雖然失了武功,但只要她一日不肯投降,就可能會有大批前明遺老跟隨,如此,便不能留她,懂么?」 「是。
」 「前些日,朕見了張定邦報上來的案卷,以為只是個一般的會黨案,也沒多想,就隨手批了個凌遲立決,不過,因為是太皇太后的壽誕,何州應該不會立刻行刑。
今天聽你一說,這何三春雖然是愚忠愚孝,但寧死不背舊主,總比那昨天叛明,今天又要叛清的二臣強得多。
朕以忠孝治天下,不能讓這樣的忠孝之士屍骨無存。
花敏,朕下一道聖旨,你速回何州,如果還能趕得上,便再勸何三春投降,她若肯降,當不失高官厚祿,若不肯降,准其速死厚葬,建祠以祀。
」 「皇上如此大恩大德,臣替何三春叩謝龍恩。
」 「免了吧,何三春不是我大清的臣民,只怕不會向我謝恩的。
快去吧!」 「臣告退。
」 皇上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何三春,花敏回去想想明白過來了,皇上的目的是要讓百姓知道,朝廷是喜愛忠義之士的,其最終的矛頭是對準了先背明,後背清的「三藩之亂」。
何三春此時在何州也不知怎樣,那個花一樣的可人兒,要是真被人家剝得赤條條,受那木驢遊街,千刀萬剮之苦,讓人情何以堪?花敏的心都快碎了。
按說皇上勾決的批文一到何州,十日內便當行刑,現在已經有近一個月了,不知行刑了沒有。
太皇太后的壽誕喜事,皇上都是大赦天下,判立決的一般來說也會因此而推遲行刑,若是如此,可能還有機會救得了她。
雖說皇上的旨意中說不肯投降時仍然要殺,但如果她真不肯降時,自己只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