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修改版) - 第914節

“原來如此,王大人是如何浸淫.心學之中形成如此規模的呢?恕我直言,當今程朱理學才是主流,大人忽然提出這心學之事,豈非違背主流,不怕為人詬病么?”王守仁淡淡一笑道:“天下間的道理有很多,我只是說出我認為正確的道理罷了,至於他人如何看,他們信不信,那不是我所考慮的。
我只是不能容忍眾人都沉溺於一個謬誤百出的道理之中,不加以思索罷了。
說起來,本人頓悟心學之理還是拜了劉瑾所賜呢,或許還要順帶感謝一下鎮國公才是。
”宋楠笑道:“哦?有我什麼事兒?”王守仁冷冷道:“當年外廷彈劾八虎失利,戴銑老大人自盡於乾清宮前,內閣幾位閣老各自罷黜歸家,外廷官員受此事牽連甚廣,死的死貶的貶,萬馬齊喑人心冰冷;我一個小小兵部主事也沒能倖免,被貶往貴州龍場驛做了一名小小的驛丞。
”宋楠有些尷尬,說跟自己沒關係肯定是不對的,那件事正是自己在背後的主謀,雖然後來的事情鬧得太大,劉瑾不受控制的大肆清洗迫害非處於自己所願,但這筆賬肯定也連帶算到了自己頭上。
連當年戴素兒都將其父之死算在自己的身上,別人肯定也是這麼想的。
“王大人,對這件事我只能說一聲抱歉,是非曲直倒也一時難以辨明,若你耿耿於懷,我也只能致以歉意。
”“非也,我不是舊事重提,也沒想討個是非曲直,事實上我倒是頗為感激那件事,對我個人而言,在那樣的情形下,方有心境去想一些事情。
我也有了空閑時間去訪僧問道遊歷格物。
在那幾年時間裡,我踏遍了千山萬水,想尋求解開格物致知的至理,然而我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宋楠的腦海中浮現出王守仁踽踽而行餐風露宿苦思苦行的情形,雖然難以理解這一類人的生存狀態,但為了尋求一樣東西而千辛萬苦的追尋的這種感覺卻是和世理相通,宋楠也是能夠感同身受的。
“龍場驛在穿越深山的一條官道上,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但好在環境清幽,景緻極美。
當驛丞的差事也沒什麼操勞,可用無所事事來形容也不為過。
後山有個深潭,潭水深十餘丈,清澈見底。
每日我必流連於清潭之畔,在潭水邊的樹林和岩石上漫無目的的行走枯坐。
我的外表是平靜的,但我的內心是膠著的,始終未能探究心中的謎結,這讓我痛苦不堪。
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我過了數年時光。
”王守仁眼望別處,似乎在和宋楠說話,又似乎在自言自語,整個人沉浸在回憶里,彷彿回到了當年的龍場驛,回到了深水潭邊。
“某一日,我在潭水邊疲倦睡去,醒來后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我不知所措,耳邊的山風呼嘯,腳下的巨石亂草糾結,我找不到回驛站的路了。
目不見物,要目何用?於是我索性閉目而行,憑著內心的記憶,我平安的找到了回到驛站的路。
站在驛站下邊的山坡上,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就像那晚上的漆黑一片一樣,所有的感官都已經失去效用,所能用的只是我的心。
於是我懂了,我頓悟了,我苦苦追尋格物之理不得,原來天下間並沒有什麼格物之理,世間的至理就在我心裡,不必刻意的去追求,他就在我心裡,一直都在,只是我沒有發現罷了。
”王守仁的呼吸有些急促,雙目發射著光芒,想到當日領悟這個道理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激動依舊不能自己。
“這便是外界所傳的龍場悟道的軼事了。
”宋楠低低的道,他被王守仁的情緒所感染,彷彿忽然間理解了作為一個執著的追尋者的所有通感。
“那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懂了這個至理,這才是最重要的。
”王守仁逐漸平復情緒,淡淡道。
宋楠低聲吟道:“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王守仁身子一震,看向宋楠道:“你讀過我的詩?”宋楠嘆道:“慚愧,只讀過數首,這一首《龍潭夜行》我久不懂其意,現在我算是明白了。
王大人,無論你我交情如何,光是知道王大人為了追尋心中至理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我宋楠便衷心拜服了,這一次絕對發自真心,絕不摻假。
”第一卷 蔚州雪 第七九零章 合作至此,王守仁對宋楠的態度已經大為改觀,一個能夠拜讀自己詩作並隨口誦讀而出之人,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一名粉絲。
≌,ww□w.23w∞x.co∧m君不見多少大明星的口水歌被腦殘們津津樂道,無病呻吟之中也挖出許多感情故事幕後內涵來,無疑是毫不講條件的支持者。
宋楠沒好意思告訴王守仁,錦衣衛衙門中新設一部門曰:文字局,專門收集天下文人酸儒寫的詩文來稽核,從中查出這些人是否有大逆不道之言,誹謗朝廷之語,是個文字獄的稽查機關。
而王守仁的詩文流傳各地,自然也逃不過錦衣衛文字局的稽查。
來之前宋楠特意調閱了這些卷宗,將王守仁所寫的詩文和心學的一些主張都惡補了一番。
這一篇《龍潭夜行》便是宋楠臨時抱佛腳硬背了下來,因為此來是找王守仁合作,想博得王守仁的好感拿來當敲門磚的。
王守仁當然不知道這些,他還以為宋楠已經是自己的另一名腦殘粉,說話的聲音也響亮了許多,神態也更見自然隨意。
“沒想到國公爺居然也讀本人的拙作,沒錯,這首詩當中的部分心情便是那晚悟道的心境寫照,那一夜之後,我便歸納總結了心中所感,在陸氏兄弟的學術基礎之上對心學之事加以探索和延伸,終成體系。
”宋楠拱手道:“恭喜恭喜,守仁格竹、龍場悟道,王大人身上的軼事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就像少時讀書所學的古聖賢的軼事一般,帶著一種玄妙不可言的感覺。
我愈發覺得心學乃是一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說了,大人能否親口為我說一說這心學到底是什麼?”王守仁微笑道:“國公爺當真感興趣的話,守仁倒願意說一說這心學,不過要是詳盡而言的話,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還要看國公爺的悟性如何,能否一點便透一說即明。
這樣吧,我這裡有總結的心學四決,乃是入門口訣,說與國公爺聽一聽。
”宋楠道:“洗耳恭聽。
”王守仁負手向竹緩緩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宋楠皺眉不語,這繞口令般的四句口訣看似易懂,但其實蘊含深意,王守仁似乎看出了宋楠的迷惘,笑道:“容守仁為國公爺稍作解釋。
人有本心,本心本無善惡,當我們有善惡之念時,其實不是本心的緣故,而是意動而為之。
打個比方,有人想殺人放火,那不是他本心要去殺人放火,而是他的想法;想去殺人放火,這就叫做意動。
”宋楠皺眉道:“可否這麼理解,王大人的意思是,心即是心,意即是意,兩者非是一物,而是不同的兩種東西,而非我們通常而言的‘心意’,我們平常是將心意看成是一體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