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修改版) - 第696節

正德舔了舔嘴唇道:“宋楠,你說的這些朕都知道,朝廷上下已經在儘力解決此事,你不也看到了么?內閣出台各項政策增加稅收,去年便多了六百萬的收入,假以時日,必回彌補虧空的。
”宋楠沉聲道:“皇上,這些事本非臣的職責之類的事,但身為大明之臣,參政議政也是分當所為,臣非覺得內閣的政策固然有效,但考慮尚且不周;這種增長不足彌補消耗,據臣所知,光是山東諸府的重建賑濟,便足以消耗掉以後兩年的全部財稅收入,長此以往,國庫虧空殆盡,一旦有戰事發生,那便糟糕之極了。
”宋楠說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國庫沒有儲備,寅吃卯糧的話,如果邊鎮韃子進攻或者是境內再來一次劉六劉七那般的大起義,朝廷將無錢糧派兵鎮壓應戰,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不過宋楠的擔憂也不是什麼先見之明,朝上群臣人人知道這一點,只是苦於無法解決此事,說了又能如何?正德有些煩躁,他不願意聽到這些話,宋楠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過去一年大臣們關於此事的奏議不下百次,可正德又能有什麼辦法?該花的銀子還是要花,該賑濟該重建的事情還是要做,否則民心不穩會造成惡性循環。
去年山東府微山湖一帶便已經有無家可歸的流民嘯聚成匪,這些都是警示。
若是別人說出這些話來,正德早已黑臉訓斥了,但宋楠說出來,正德只是不予答覆,事實上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宋大人,你說的這些,朝廷上下官員都深悉此點,倒也不用宋大人來重複;外廷已經積極制定應對之策,數年之內當有改觀,急是急不得的。
”楊廷和隱隱感覺到宋楠說這些話是對內閣的一種變相的指責,於是出列道。
宋楠道:“內閣實行的大力墾田拓荒之策確實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我總覺得收效慢了些,應該多想點辦法才是。
”大學士費宏終於忍不住出言譏誚道:“難道宋大人有什麼驚天大計不成?我等倒是想洗耳恭聽。
”文官中有人低聲道:“宋大人是想要進內閣么?多管閑事之極。
”“他要進內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須得先科舉高中才成啊。
”官員中傳來一片竊笑之聲,無論宋楠如今的地位如何重要,文官們對他考不中科舉之事總是當做笑話來聽,聚會之時,這也是關於宋楠的一個最經典的段子。
宋楠聽在耳中,臉上卻起了笑意:“費大學士,如你願意聽,我倒也不在乎提出我的想法;身為大明朝的臣子,每個人其實都有提出為國分憂之策的權利,可不僅是外廷才有。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沒準我們這些外行人也能有好主意呢。
”費宏呵呵一笑道:“倒要請宋大人賜予妙計。
”宋楠拱手向正德施禮道:“皇上,臣確實有些想法,或許能對朝廷財稅增加有所裨益,臣可否暢所欲言?”正德也來了興趣,托著腮道:“准。
”宋楠謝恩,轉向眾臣道:“諸位大人,誰能告訴我,我大明朝財稅取自何處?”戶部尚書何鑒沉聲道:“宋大人,這還用問么?稅收取自民間,田畝之稅,丁戶之稅,市貿之稅等等,宋大人若是有興趣,可抽空來我戶部,本官可命人專門給宋大人講個三天三夜。
”官員們發出鬨笑之聲,宋楠不以為意,正色道:“何大人如數家珍,恐怕確實需要說個三天三夜,但在我看來,朝廷主要稅收無非是三種途徑,一為農,二為工,三為商。
這農工商三字幾可概括所有何大人口中的稅收途徑,是也不是?”何鑒張張嘴,點頭道:“大致不差,宋大人這概括倒也準確。
”宋楠道:“如今我大明稅收,農桑田丁之稅佔據多少份額,何大人可能說個大概?”何鑒道:“約莫七成。
”宋楠點頭道:“礦山鹽茶之稅幾何?”何鑒道:“約莫兩成。
”宋楠道:“然則商業貿易稅收也是佔據了一成了,這便是問題所在了。
”費宏皺眉問道:“宋大人到底要說什麼?”宋楠道:“莫急,聽我慢慢道來;我大明朝賦稅倚仗的便是農桑稅收,佔據歲入七成,工商兩業加起來尚不足其一半,而我大明朝可耕種田畝卻並不多,產量也並不大,將眾多勞力限制在田畝之上,所得也是甚為有限的。
百尺桿頭更進一步固然好,但所耗氣力也是巨大的,與其如此,為何不從容易著手的工商二業上入手呢?”楊廷和淡淡道:“宋大人,事實並非你想的那麼簡單,不是你想能入手便可入手的,工礦之事固然一本萬利,但鐵銅金銀石碳火油鹽井等天賜礦產卻並非俯首皆是,那可不是隨口說說便有的。
”宋楠道:“說的是,這些固然有資源的限制,譬如有一座大金礦就在腳底下,我們卻看不見找不到也是枉然,但這些事大可做些嘗試,未嘗不必開墾有限的田畝來的更快。
”楊廷和道:“這還用你說,外廷有司無時無刻不在尋礦開礦,你這個建議有司早已在執行了,但結果卻是未知。
”宋楠道:“那就好,儘力為之總好過不做,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要說的乃是商業,有句話不知道諸位聽說過沒有,叫做‘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我大明朝開國一百多年,農桑之事已經自成規模,佔據朝廷財稅收入七成便是明證,而恰恰是最易實行的商業,卻只佔據我大明稅收的一成,這不得不說是種遺憾。
唐宋之期,國富民強,很大程度便是仰仗於商業發達。
若我各地市集貿易繁榮,商賈行走大明各地,不僅會增加朝廷的大筆稅收,更能帶動各地變化。
我今日的建議便是請朝廷大力鼓勵閑散百姓從事商業,農桑產出不會改變,而經商稅收會極大的提高,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殿上靜悄悄無聲,眾人都在思索宋楠的話,考慮著宋楠描繪的這個前景。
就聽楊廷和靜靜道:“我不否認宋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卻是恐怕是空想而已。
誰不知鼓勵商賈經營會給朝廷帶來好處,從大明立國之初,太祖朝時便對商賈加以鼓勵;前朝時,商賈地位低下,甚至商賈之後不可參與科舉,為人所輕賤,但在我大明,卻從未有這麼多的限制。
然而事實又如何?我大明朝商業依舊如此低迷,這不是朝廷不鼓勵,我想大概是固有的士農工商的想法讓百姓們不願從商,畢竟商賈一心逐利,於本心之中會受人歧視,也沒人願意這麼做。
”宋楠呵呵笑道:“楊大人是這麼認為的么?我卻不這麼看。
商家逐利本就是天職,商家不逐利,朝廷何處得稅收?我只問,百姓們是願意抱著為商不齒的想法餓死,還是願意從商經營住高屋大宇吃飽穿暖生活逍遙呢?”楊廷和皺眉道:“對某些人而言恐怕寧願餓死也不願從商,但對普通百姓而言,恐怕還是選擇後者。
”“這就是了,百姓都是普通人,他們可不像諸位讀過聖賢書的大人們這般的在乎什麼身份的高低,他們只希望能吃飽穿暖一家子安穩的過日子罷了。
況且就算是在座的諸位大人,又有幾個願意甘於清貧呢?所以不知百姓不願經商,肯定是另有原因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