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夏道:“是啊,所以補給困難是該堡的命門,久而久之不得不減少駐堡兵力,弘治六年駐堡的士兵僅僅維持在兩百人左右,這便給了韃子以可乘之機;弘治七年正月,韃子集結兵力襲擊了新平堡,由於敵我太過懸殊,最終沒能守住堡壘,長城隘口也被打開;但因韃子也無法佔據此堡,因為他們也同樣會遇到補給的問題,出長城隘口便是大青山南麓,韃子顯然也不願意派兵佔據,這樣敵我雙方均覺該處乃是雞肋之處,故而任其荒廢至今。
”正德恍然道:“原來如此,你要提的建議是否是跟著新平堡有關?”劉大夏道:“皇上聖明,這次皇上遇險,韃子大軍選擇的便是該處,足見該處已成巨大隱患;臣建議修復新平堡恢復駐軍,並修復長城,關閉隘口,讓韃子再無南下的通道,如此一來,蔚州北一線將永保安寧,再也不會發生皇上所經歷的這些事了。
”劉瑾冷笑道:“劉大人這話說的可讓人費解,重建之後還不是會遇到救援和補給的困難么?到時候還不是重蹈弘治七年的覆轍?”劉大夏皺了皺眉頭,劉瑾越來越肆無忌憚,朝廷奏議之事乃是外廷軍務,他居然插話質詢,實在是有些逾矩之嫌;但正德卻絲毫不以為忤,點頭道:“劉瑾說的對,這也是朕的疑問。
”劉大夏道:“所以臣請求皇上下旨重修大同宣府之間的棧道,形成在蔚州北面的天成、新平、萬安三堡相呼應的局面,便可解決救援和補給之困。
”群臣紛紛點頭,認為此舉該行,正德問道:“各位覺得劉大夏的提議是否有理?”戶部尚書顧佐忽道:“異想天開之舉,劉大人又在故事重提了。
”正德皺眉問道:“顧佐此言何意?”顧佐拱手道:“皇上,劉大夏在弘治十七年便提過此事,不過當時便被先皇否決了,此番又來提出此議,殊不知此事早有定論。
”“哦?先帝為何否決此議?”“啟奏皇上,天成和萬全之間相隔崇山峻岭,修建可供兵馬馳援和補給的大道簡直就是笑話,所耗人力物力不計其數,先帝當時曾命人做過估算,光是打通山道便需動用十餘萬民夫耗費起碼一年時間,其人力物力粗略估算要達到三百萬兩白銀;我大明朝一年的賦稅收入不過六百萬兩上下,難道舉全國之力便是為了修建一條山道不成?”正德愕然道:“要花這麼多銀子么?這恐怕不成。
”劉大夏怒道:“顧大人,此乃邊防要務,干係社稷安危,一勞永逸長治久安之舉,花些銀子又有何妨?”顧佐拂然道:“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戶部可沒銀子給你鋪路,你要鋪路自己想辦法弄錢去;我大明上下官員,各處用度還都指望著每年的賦稅呢,你兵部的事便是大事,別人的事都是小事不成?”劉大夏怒道:“你……”漲紅了臉,卻說不出下文來,幾百萬兩銀子,戶部不給,自己上哪兒去弄去?正德咂嘴道:“此事還是容后再議吧,耗費如此巨大,確實有些為難;劉大夏,你且退下吧。
”劉大夏急道:“皇上,這可是大事啊,新平堡不能重新修建啟用,邊患必不會平息,請皇上下下狠心;此次皇上遇險還不能說明這一點么?”劉瑾冷然道:“劉大人,你這就不對了,為了一處寨堡便耗費一年賦稅的一半,你也真敢提議;我怎麼覺得你是在替自己找借口呢?你是不是要說,這次皇上遇襲便是因為朝廷不答應你將銀子灑在荒山僻嶺之中,這般推卸責任怕是不該吧。
”劉大夏喝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是一心為了邊鎮的防務著想,天地可鑒。
”劉瑾嘿嘿一笑道:“劉大人經營的好防務,皇上受困**日險些為韃子所虜,邊鎮近在咫尺卻乾瞪眼,倒要京城團營千里迢迢去救援才脫困,皇上不怪罪你便是你的造化了,你還大言不慚,也不知害臊。
”劉大夏暴起怒罵道:“你懂個屁,朝廷軍務你有懂得什麼?”正德臉色刷的沉了下來,喝道:“劉大夏,你這是什麼話?內外廷都是朝廷官員,你焉能口出污言?”劉大夏自悔失言,忙跪伏在地磕頭,正德臉色不悅,沉吟不語。
李東陽等人暗暗著急,劉大夏明顯是性子過於執拗,一下子便被劉瑾激怒上了圈套,正德一旦對劉大夏生出厭棄之心,劉瑾再吹吹風,劉大夏的兵部尚書的位置便可能不保;而繼任之人若再被劉瑾黨羽佔據,六部之中的吏部、戶部、兵部這三大要害部門可就全部為劉瑾所掌握,那可大事不妙。
眾人正自尋思著如何替劉大夏搬回局面,便見一人排眾而出拱手道:“皇上息怒,劉大人也是心憂邊務這才出言過激,皇上請勿責怪於他,畢竟皇上這次遇險,劉大人心中有愧,這才深思熟慮重提此事。
於大局上而言,臣倒是覺得劉大人的提議是正確的,不過可行性有欠考慮;舉全國賦稅收入的一半來辦此事是不合適的,拆東補西,不是上上之策。
”眾人嚇了一跳,說話之人正是新任錦衣衛指揮使宋楠,此人不落井下石火上澆油,反倒話語中有維護之意,倒是有些奇怪了。
第一卷 第二八八章 三邊總制第二八八章“宋楠,軍務大事上你還是莫要多言為好。
”劉瑾冷冷道。
宋楠笑道:“既是廷議,我為何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廷議國家大事不就是集思廣益么?”劉瑾冷然道:“集思廣益是不錯,但誰都來插上一嘴,豈不亂了套?”正德擺手道:“劉瑾,新平堡一役宋楠也是親歷,你陪著朕在蔚州的時候,宋楠可是在戰場上和韃子廝殺呢,雖然他錦衣衛的身份不便參與軍務之事,但提出建議應該不是無的放矢。
”劉瑾無語,躬身道:“皇上聖明,奴婢只是怕人多口雜影響決斷罷了。
”正德道:“無妨,宋楠你有何高見可說來一聽。
”宋楠謝過,靜靜道:“皇上,諸位大人,劉尚書所議固然不可行,但此次邊鎮防務的弱點卻確確實實的存在,臣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新平堡是否能重建或者是大同宣府鄉鄰衛所之間是否能修建沿長城而行的大道,而在於如何能協調用兵。
在敵軍行動之前便洞悉到他們的意圖,那樣便可有的放矢,及早進行防禦或者救援,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正德一頭霧水,沒聽懂宋楠說的意思,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說的輕巧,洞悉敵軍意圖有的放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難了。
”宋楠道:“有什麼難的?據我所知,此次韃子進攻我大同天成平虜二衛的一萬騎兵是從陝西邊鎮調集而來,但如此大的調兵東進行動,陝甘邊鎮竟無片紙訊息傳遞,這一點難道不該改進么?誠然,陝甘一帶的邊鎮兵馬並不知皇上在大同境內巡視,但若韃子騎兵從靈州延綏一帶動身往東集結之時,我陝甘一帶的能及時傳遞消息過來,我大同守軍便是再愚鈍,也知道韃子必有所行動了。
更何況皇上在大同境內,更是會洞悉其意圖,豈會讓皇上歷經後面的危險?”眾臣暗自點頭,這話倒也頗有道理,各地邊鎮軍務都隸屬於各都司衙門管轄,平時也甚少通曉消息,山西都司和陝西都司各自分守所屬邊鎮,兵力足以防禦韃子襲擾,故而之間的軍務相互來往的不多。
這一次若陝西都司能將韃子一萬騎東進的消息通知大同總兵王勛的話,王勛再笨也會明白韃子必是沖皇上而來,或許早就扎了口袋等著韃子了,又豈會狼狽到被韃子突破長城,天成衛和平虜衛差點失守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