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難得會說出這樣的話來,這種當面毫不留情的埋怨有不敬的嫌疑,但在外廷文臣們聽來那是說出了心聲說出了心中的塊壘。
殿上鴉雀無聲,等待正德如何應對這番言語。
正德緩緩道:“朕錯了。
”群臣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句話能從正德的口中說出來簡直意外,今日的正德給了大家太多的驚訝,給人感覺像是換了個人一般。
“朕此次出巡有欠考慮,朕身為大明天子不該倉促行事,險些釀成大禍;今日凌晨,宋楠進宮來跟朕談及此事,朕才赫然發現,如果在新平堡中朕為韃子所擒獲,我大明江山如今該是何等摸樣?雖然朕並不害怕韃子,但朕的行為險些釀成社稷動蕩,朕確實錯了。
”正德話語低沉,十六歲的少年皇帝顯得成熟了許多。
李東陽眼角濕潤,正德能認錯這是何等難得,一年了,先皇去后,新皇即位,外廷遭受了多少委屈和風雨,如今總算是換來了正德一句“朕錯了”,雖不知是肺腑之言還是形勢所迫之下的不得已,但起碼已經有了個小小的勝利可做寬慰。
李東陽吸了口氣平息情緒,他沒忘了自己今日的目的,今日可不是來聽這句‘朕錯了’的話的,藉此機會恢復外廷地位和聲望才是李東陽所最希望達到的,皇上少年人心思,下朝之後或許轉眼便會拋之腦後,今後依然如故,又能耐之若何?“皇上能自省其身,臣等甚是欣慰;但朝廷有朝廷的規矩,皇上之過便是臣子失職,老臣斗膽,今日便要追究某些臣子的責任;皇上出巡之事到底是何人所奏,何人唆使,還需要皇上對此人嚴懲,不然這等佞臣不加以懲罰,難免會再唆使皇上做出不當之事,請皇上明確告知?”李東陽靜靜道。
劉瑾面上變色,這幫傢伙果然還是將火燒到了自己頭上,若不是自己提議倒也罷了,偏偏這件事便是自己開的頭,當日在萬壽山滑雪之時自己親口提及此事,當時在場的除了皇上還有公主和宋楠;對!一定是宋楠,這廝定是將此事告知李東陽,李東陽便藉此來找自己的麻煩了。
想到這裡,劉瑾怒目朝宋楠看去,宋楠眼睛看著別處壓根就沒往他身上瞟;劉瑾又將一雙利目看向焦芳,責怪他身在內閣,李東陽等人有這番動作為何不來稟報自己;焦芳面對劉瑾的目光一臉的無奈,他壓根就不知道李東陽會有這麼一出。
“臣王鏊附議,請皇上重責提議之人,這等禍國之臣必須受到懲處。
”“臣楊廷和附議。
”“臣曾鑒附議……”“臣……”文官們紛紛出列附議,大有揚眉吐氣后的洶洶之勢,宋楠蹙起眉頭,文官們確實有些得理不饒人的意味,好了傷疤忘了疼,非要逼人於絕境。
宋楠算是明白了,這些文臣其實根本不必同情他們,因為他們委實不懂進退,皇上既已自承己過,卻偏偏要逼人太甚,光是這種動輒蜂擁而起的咄咄態度便足以讓人生厭。
宋楠知道李東陽等人的目的肯定不是對著自己,自己也壓根沒有告訴別人這是劉瑾的主意,但外廷眾臣似乎知道此事是何人唆使,如果真的能將劉瑾拖出來痛打一番,倒也是個好結果。
只可惜,宋楠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劉瑾在正德心目中的位置極為重要,當初正德為了他不惜黜退內閣劉健謝遷等重臣,現如今又怎會讓文官們得逞。
第一卷 第二八六章 加官進爵第二八六章一片群情激奮之中,焦芳咳嗽一聲施施然出列,焦芳如今已經是外廷中的實力人物,在劉瑾的支持之下,焦芳自去年十月任戶部尚書之後不久便被薦入內閣,后加封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馬文升致仕后,焦芳又得劉瑾之力拿下了六部之首吏部尚書職位,原戶部尚書的職位則被另一位劉瑾看中的文官顧佐升任。
外廷六部之中的兩大實力部門均入劉瑾掌控之中,可見劉瑾勢力之大。
焦芳和顧佐在文臣中招兵買馬已經頗有勢力,在內閣之中和首輔李東陽經常意見相左,成為劉瑾深入外廷的兩隻有力的雙手。
“諸位大人,朝堂之上吵吵鬧鬧作甚?此事有何吵鬧之處?”焦芳搖晃著棗核般的腦袋高聲道。
“焦大人,我等是在奏議大事,何為吵吵鬧鬧?”李東陽吹著鬍子淡淡道。
焦芳撫須道:“李大人,皇上適才已經真心自責,咱們做臣子的豈能咄咄逼人,難道要皇上下罪己詔貽笑天下不成?簡直不可理喻。
”“焦大人,你這話便錯了,我等只是追究唆使皇上出巡之人,又非為難皇上,難道說這個唆使之人不該加以懲罰么?”焦芳道:“那要看從何角度來看了,皇上此次出巡遇險,差點為韃子所虜,按說該追究奏請皇上出巡之人的責任;但事實上皇上受皇天護佑絲毫未損分毫,相反,利用此機會我大軍殲滅韃子騎兵近兩萬,從此韃子如驚弓之鳥再不敢犯我大明邊鎮,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奏請之人不但無過反倒有功呢。
”李東陽再也無法保持淡定,怒喝道:“可笑,照你這麼說,皇上此番不告出巡倒還是符合規矩了,攛掇皇上出巡之人倒還要嘉獎了?君還記得當年土木堡之禍么?皇上這次險而又險,被困七八日,受盡折磨,險些便是土木堡之禍的重演,若非隨行之人尋到了易守難攻的天險之處,便悔之晚矣。
而且韃子雖被殲滅近兩萬敢,但我蔚州衛六千兵馬,大同宣府兩地數處城鎮衛所兵馬,加上沿途百姓遭受的屠戮已經遠超兩萬之數,此為大勝?真是天大的笑話。
”焦芳冷笑道:“便是皇上不出巡,韃子兵若舉兵來犯難道便能不受損失不成?韃子要來襲擾,豈能說是因皇上出巡之故。
”楊廷和忍不住出言怒斥道:“焦大人,韃子若非知悉皇上巡邊行蹤,又怎會鋌而走險來犯?正因韃子算計皇上,才會幹冒大險舉重兵前來,此事正是導火索,可笑你還說這二者無關聯,真是莫名其妙。
”焦芳欲待再辯,正德皺眉喝道:“都不要爭了,這次出巡邊關非任何人的奏議,是朕自己的決定,不必爭來爭去,此事到此為止,若你們還要追究的話,朕便下罪己詔頒布天下便是,你等可滿足了?”眾人頓時啞口無言,皇上大包大攬將此事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擺明是要維護那奏議之人,再追究下去,難道還真叫正德罪己不成?那是不可能的。
楊廷和奏道:“皇上,臣等只是不希望此事再發生,可不是逼著皇上下罪己詔,皇上燭照聖明,當知我等臣子一片赤誠之意,臣建議此事到此為止,今後皇上若要出巡,需要朝廷內外商議而決,各地州府統一安排護衛,避免發生類似意外,這才是臣等所望。
”這番話倒也合情合理,既避免激化矛盾又提出了文臣們的訴求,明明白白的告訴正德,這一回便算了,今後你要是再偷偷溜出去那可不成。
正德點頭道:“准楊大學士之奏,此事到此為止,總之朕此次出巡做的不太對,朕已經知道了。
”到這裡,關於私自偷偷出巡之事的奏議便告一段落,雙方也都明白死抓著不放也沒什麼好結果,外廷這回有理,正德也給了面子,大家各退一步便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