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隨即提出,卸任錦衣衛指揮使的職位,這頂帽子已經太小了,老是頂著這個帽子也不太合適,人選其實已經很明顯,除萬志之外別無他人合適。
而侯大彪離任之後的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之位則由萬志當場提出,北鎮撫司副使黃輝和鄭達兩人均是合適的人選,最後由宋楠敲定黃輝接任北鎮撫司鎮撫,而鄭達則調入總衙升任錦衣衛指揮同知。
這一場職位的大變動,說白了便是一場對勝利果實的大瓜分,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也有了,上上下下都對這樣的結果很是滿意。
雖然部分官員和部分侯爺們對這樣的突如其來的京營改制提出反對意見,但此時此地,他們的聲音顯得太過渺小;望著坐在皇帝寶座上那個不滿七歲的小皇帝,他們知道一切的掙扎都是徒勞。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宋楠早已和張侖楊一清商定,京營部分侯爺會陸續被清理出去,外廷之中一些尸位素餐趨炎附勢的牆頭草也終將難逃被掃地出門的命運,只是這一切都不用操之過急,穩定下來之後慢慢去做便是,想找他們的麻煩其實太簡單。
所有的提議,皇位上的隆慶皇帝都一一照準,其實這七歲不到的孩童完全不懂這些大臣們說些什麼,大臣們每奏一事,他都無助的看向身側陪坐的面帶黑紗的母后,而她的母后也都是點頭答應。
於是小皇帝便奶聲奶氣的來一句:准奏!這機械的過程像是事前經過了排演一番。
宋楠看向一旁侍立的張永,張永側目飄過來一個得意且意味深長的眼色,宋楠也給他一個嘉許的眼光。
……四月十八,乃是宋楠奉詔迎娶康寧公主進門之日,當朝第一權臣迎娶公主,自然是舉國歡慶之事,雖然這場婚禮在很多人眼中簡直是個笑話,宋楠開天下之先河迎娶兩位正妻進門,簡直是對大明禮法的侮辱。
但這場婚禮披上的是先皇特許的外衣,誰也無法指謫什麼。
很多人都暗中揣度英國公府對此有何態度,有人都希望英國公張侖和宋楠會因為此事而鬧翻臉皮,乃至於從此分道揚鑣大打出手,那麼便有可能趁渾水摸魚。
婚禮當日,英國公張侖並未到場,更是讓參與婚禮的眾人暗中嘀咕不已,看來這場風波遲早要發生。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他們大跌眼鏡,康寧公主迎娶進門的時候竟然主動給鎮國郡王府大婦張珮媗斟茶行禮,口稱姐姐,顯然以妾室自居。
據在場之人事後回憶,張珮媗原本確實板著臉,但當公主斟茶行禮口呼姐姐之後,張珮媗的臉上便有了笑容,不久后在婚宴開席之前半刻鐘的時候,英國公張侖終於到來,帶來了厚禮道賀。
有人親眼看到正是張珮媗派人去請的張侖,想必是將行禮之事盡數告知了張侖,所以才有這戲劇性的一幕發生。
好事者失望之餘,也為鎮國郡王御女之術而嘆服,郡王爺的妻妾們身份懸殊,有的貴為皇親國戚,有的卻是市井小家出身,還有一位據說是南京凌雲閣的一位花魁娘子,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麼一群人能和和氣氣的和平相處,是什麼樣的本事能讓上到公主下到花魁都圍著一個人轉,這可真是一個謎。
而且,據說當朝首輔楊一清大人的女兒也要加入這個大家庭,人們寧願揣度是楊一清為了官職巴結宋楠,而將女兒送給宋楠,也不願去相信是楊一清的女兒甘願嫁給宋楠,而楊一清心甘情願的讓女兒嫁給宋楠為妾,畢竟這是一件太丟臉的事情了。
這一切都成了大明朝市井巷弄之中最吸引人的談資,茶館酒肆之中甚至有這樣那樣的段子流出來,有無聊落第書生竟然閉門搔首花了很多精力編寫出所謂的《鎮國郡王御女之術》的秘本在暗地裡兜售,據說賺了不少的銀子,也可稱為天下奇談了。
第一卷 蔚州雪 第八七二章 大結局(終章 )朝中格局逐漸穩定,正德龍馭上賓之後的紛亂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楊廷和矯詔並作亂一案也於近日前宣布結案。
△事情本不複雜,矯詔是事實,慫恿張偉等人武力作亂也是事實,雖然楊廷和費宏等人口口聲聲是為大明朝社稷江山著想,要剷除朝中奸佞,干冒天下之大不韙,但這種論調卻不足以救他們的命。
宋楠的本意並不想殺了楊廷和和費宏等人,畢竟這些都是朝廷曾經的重臣,在朝野上下的影響力非同小可,也許留著他們的命對自己會更有利;但宋楠也不想就這麼輕易的饒了他們,畢竟這些人已經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了,他們活著便會給不少陽奉陰違之人以希望。
正兩難之際,傳來了楊廷和費宏二人在詔獄之中自掛而死的消息,震驚之餘,宋楠立刻明白了這是錦衣衛衙門知道自己難以下這個決心而玩的貓膩。
宋楠將萬志和黃輝召來嚴厲詢問,萬志和黃輝當然不肯承認,只說楊廷和自己清高,難以接受如今的處境,所以自掛而死。
並說要去追查詔獄守衛失職之罪云云。
宋楠瞪視他們半晌,終於無可奈何,最後說出一番話來:“你們也莫狡辯了,你們跟隨我多年,我還不了解你們么?我知道你們是怕我難以下決心,所以私下裡解決了他們,這件事你們做的很不對。
記住一件事,如今朝廷的形勢已經不同以前,從今以後這等手段不可再用,否則我必不會容你們。
大明要中興,朝廷要勵精圖治,必須穩定為先,不能再搞這些激烈的手段。
此時不收斂,便會積累仇怨,到了將來的某個時候,清算也更加的猛烈。
將來無論遇到什麼事,要有容人之量,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切莫再搞這些手段。
”楊廷和費宏的死果然引起朝中舊臣們的不滿,不是他們不該死,而是這種死法實難服眾。
但錦衣衛詔獄隨即出示了楊廷和的獄中日記,內閣經過研讀之後一致認為,楊廷和和費宏之死確系自殺,楊廷和臨死前的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話可為其萌生死志的明證。
“……餘一生修身自持,少年時便立下為國盡忠之志,入仕后得皇上恩寵恩師提攜,忝居高位。
然余上負聖意,下負百姓,為名利私心所擾,以至於昏聵耳目,做出有悖人臣之舉,實愧對先皇,愧對天下人。
余每思之,淚下如雨,錐心似狂,實難自諒。
余心本無悖逆之心,然事實俱在,百口莫辯,先皇已去,何以剖白?泉下見先皇之日,先皇亦可恕臣,諒臣否?……”錦衣衛詔獄看守們也提供了看守記錄,楊廷和自殺之前,好幾日夜不能寐,在牢房之中踱步呢喃,守衛們聽到他口中所說的反反覆復都是那一句話:“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以上兩點證據足以佐證楊廷和畏罪自殺的真實性,而費宏的死也定是見楊廷和自裁,所以也隨之而去,兩人之間有提攜互佐之誼,費宏又是個直性子的人,他跟隨楊廷和自掛而死也是極有可能。
雖然很多人的心中尚有疑問,但事已至此,他們也絲毫沒有辦法,好在讓他們感到安慰的是,鎮國郡王宋楠上奏皇上寬恕了楊廷和和費宏的家人,令其舉家外遷回原籍,子孫永世不得入仕,也算是保全了楊費兩家的血脈。
不少人對宋楠此舉甚為意外,同時也對宋楠的看法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