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韻作詩之前,咱們照例找位有名的詩翁先來一首,替大家發發詩情。
”王士騏目光在人群中略一停留,最後落到了劉戡之身上: “劉兄乃荊湘第一才子,這次官軍大勝也在荊湘,便由劉兄吟一首吧!” 劉戡之剛才丟臉丟大發了,王士騏找機會讓他顯擺顯擺,好全他的面子。
果然劉戡之抖擻精神,望著燕子磯下滾滾長江東去,魚躍江心、白鷺翩飛的秋景,不假思索的吟道:“作計留秋秋欲去,山行歷盡復臨川。
欲乘幽興尋幽地,共御冷然適洒然。
靈杖曳隨居士踽,錦帆高揭孝廉船。
嵐紛浪渾游魚呷,沙冷窪恬浴鴦眠……” 此人文采極好,一首吟罷眾人齊聲叫好,王士騏拊掌大笑:“好,好一句‘欲乘幽興尋幽地,共御冷然適洒然’,真乃我國朝才子風範!哪位高賢也應一首?” 眾人雖有詩才,不能像劉戡之這樣隨口而出,自忖沒那本事就不敢賣弄,一時無人應答。
劉戡之忽然冷笑,扭頭問著秦林:“秦兄方才說詩詞本是小道,那麼想必秦兄一定是大方家了,便請秦兄也來一首,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秦林身上,張紫萱對他“芳心暗許”,相府兩位公子也坐在他身邊,都尋思莫非他是位才高八斗的高士? “我不會井詩。
”秦林老老實實地回答。
越是這麼說,眾人越不相信,只道是他自謙。
劉戡之眼睛眯了起來,冷笑連連。
王士騏趕緊打圓場,他聽張紫萱說秦林與張居正政見相合,想來這人絕不僅僅是個錦衣百戶這麼簡單,既然國計大政都懂,詩詞小道就算稍差一點,總是不會太離譜的,於是他就說:“秦兄也不必講什麼虛禮了,但以燕子磯周圍的景物隨便作一首就行了,咱們詩會本是要洒脫不羈才好嘛。
” 秦林看看周圍,正好不遠處的江邊有座寶塔,“盛情難卻,我就以寶塔做題目吧。
” 輕咳了兩聲,秦林吟道:“一座寶塔平地出。
” 眾人眼睛一亮,這起句雖然不怎麼文雅,但氣勢很大,正是武人的口氣,倒也暗暗應著慶賀武運昌隆的正題。
秦林吸了口氣,又道:“上面小來下面粗。
” 這是個什麼意思?眾人面面相覷,不過整首詩前面平平無奇,後面異軍突起的也有,便靜等他最後兩句。
秦林大袖一揮,一氣呵成:“有朝一日倒過來,下面小來上面粗。
” 所有人都驚呆了,這首詩不是太好,而是太他媽操蛋了!連笑的力氣都沒有了,只能張口結舌。
秦林吟罷坐下,要說後世的名句他也記得幾句,但他故意吟了首打油詩,只因他極不喜歡晚明這群所謂的才子,詩詞歌賦唱曲作畫樣樣精通,治理地方行軍打仗卻百無一用,“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還只能說他是個廢物點心,像洪承疇、侯方域、錢謙益這種當漢奸的才子,真正是死有餘辜了。
大明現在全靠著張居正、戚繼光一班人支撐,然而西南諸土司蠢蠢欲動,東瀛三島武士的野心也在逐漸發酵,葡萄牙、西班牙把手伸到遠東,鄭和下西洋時建立的南洋朝貢體系瀕臨崩潰,建州女真中日後困擾大明數十年的老奴酋也滿了二十歲…… 更可怕的是,朝廷的稅賦政策導致“富甲東南而窮極西北”,晉商、淮揚鹽商富可敵國,而山陝一帶鄉村疲敝,一旦爆發天災,朝廷乏力賑濟,必將是流民四起、天下大亂的局面! 大明天下就在由治入亂的關鍵節點上,所謂的才子們依然懵懂不知,渾渾噩噩的沉醉於上國衣冠的舊夢之中,全不理會內憂外患……秦林敬的是張居正、戚繼光這些真正為國為民的人傑,而不是金陵詩會上這群只會吟詩作對寫八股文章,偏偏還自命不凡的傢伙。
笑吧,你們就可勁的笑吧,如果詩詞和八股文章能夠抵擋建奴的鐵騎、扶桑浪人的倭刀和西洋士兵的槍炮,你們可以盡情的笑!如果風花雪月可以消解天下冤屈,令百姓再無冤枉,罪行全都昭彰,你們可以盡情的笑!如果道德可以填滿流民的肚子,讓百姓重新安居樂業,你們也可以盡情的笑! 秦林冷著臉坐下,準備迎接所謂才子的鬨笑,反正他不在乎,作為錦衣軍官,他也不必博什麼詩名,難道詩做得不好,上司還能把我這個錦衣百戶給開革了?笑話! 沒有人笑,才子們已經啼笑皆非。
忽然常胤緒拍著巴掌大聲贊道:“好,好詩啊!比剛才那首狗屁不通的鳥詩,可好得太多啦!” “好詩!絕妙好詩!”張敬修、張懋修兩兄弟齊齊伸出大拇指。
女眷那邊徐辛夷也大拇指一挑:“真是絕了!” “妙啊……”張紫萱白嫩的手掌輕輕拍著,“聽秦兄這首詩,小妹只覺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 眾才子眼睛珠子嘩啦啦掉了一地,像這樣明目張胆的偏袒,是可忍孰不可忍吶! 最過分的是常胤緒,居然說秦林的詩比劉戡之那首好得多,可憐的劉大才子一口血差點就噴出來了!第二卷 【江南煙雨】 第一三八章 一指決生死? 主持詩會的王士騏半天沒緩過氣來,好不容易才憋出來:“常、常小侯爺,你說秦兄的詩比劉賢弟好,原因何在?” “那不明擺著的嗎?”常胤緒棒槌似的手指頭朝劉戡之的臉上一戳:“這鳥人做的什麼狗屁詩,唧唧歪歪的老子一句話也聽不懂,豈不是消遣常爺嗎?” 又朝秦林豎起大拇指:“還是後面這位秦兄弟詩做得好,每一句都清楚明白,你看那寶塔,果然下面粗上面細,倒過來正是下面細上面粗。
” 他一邊說一邊拿手比劃著寶塔形狀,還睜著怪眼問王士騏:“你來評評理,俺說得對不對?” 眾名士、才子全都無語凝噎:原來這位常小侯爺是以他能否聽懂來評判詩文的,這個標準好像也太獨特了點。
“對,小侯爺說得對。
”王士騏連連拱手,心頭有些發苦。
常胤緒得意洋洋的坐下,還催著帶來的小廝快把秦林這首詩抄錄下來,等回去要背……恐怕這將是常小侯爺平生會背的第一首詩,也極有可能是唯一的一首。
王士騏探詢的目光轉過來,張敬修站起來,拱手笑道:“常小侯爺說的未嘗沒有道理,言為心聲,詩詞總以平正樸實為上,若求辭藻華麗便落了下乘。
” 王士騏聽了倒頗為贊同,他父親王世貞是后七子首領,提倡文學復古,“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追求古拙質樸,張敬修所言正與之相符。
張懋修笑嘻嘻地補充道:“一代詩宗白居易每作詩便讀與鄰家老嫗,凡老嫗不能懂的字句必加以修改。
劉兄的詩詞雖好,恐老嫗未能解讀,而秦兄的詩,哈哈,莫說老嫗了,居然連常小侯爺也能聽懂,豈不比白樂天又進了一層?” 說罷,他笑嘻嘻地朝秦林擠了擠眼睛。
常胤緒聽不出張懋修話里揶揄的意思,還覺得是在說自己好話呢,抬頭挺胸十分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