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全集 - 第1151節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企求什麼不依靠什麼,總是既純凈又脆弱。
世間的一切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鑒別含護,一一破碎了。
為了防範破碎,前輩們想過很多辦法。
一個比較硬的辦法是捆紮友情,那就是結幫。
不管儀式多麼隆重,力量多麼雄厚,結幫說到底仍然是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罰來杜絕背離。
結幫把友情異化為一種組織暴力,正好與友情自由自主的本義南轅北轍。
我想,友情一旦被捆紮就已開始變質,因為身在其間的人誰也分不清夥伴們的忠實有多少出自內心,有多少出自幫規。
不是出自內心的忠實當然算不得友情,即便是出自內心的那部分,在群體性行動的裹卷下還剩下多少個人的成分?而如果失去了個人,哪裡還說得上友情?一切吞食個體自由的組合必然導致大規模的自相殘殺,這就不難理解,歷史上絕大多數高豎友情旗幡的幫派,最終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跡斑斑,荒冢叢叢。
一個比較軟的辦法是淡化友情。
同樣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釋濃度來求得延長。
不讓它凝結成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么?“君子之交談如水”,這種高明的說法包藏著一種機智的無奈,可惜後來一直被並無機智、只剩無奈的人群所套用。
怕一切許諾無法兌現,於是不作許諾;怕一切歡晤無法延續,於是不作歡晤,只把微笑點頭維繫於影影綽綽之間。
有人還曾經借用神秘的東方美學來支持這種態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著一字,盡得;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樣一來,友情也就成了一種水墨寫意,若有若無。
但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友情和相識還有什麼區別?這與其說是維護,不如說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還不如沒有友情,對此我們都深有體會。
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禮地牽了牽嘴角向我們遞過來一個過於矜持的笑容,為什麼那麼使我們膩煩,寧肯轉過臉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聲早安?在宴會裡,一位客人伸出手來以示友好卻又在相握之際綳直了手指以示淡然,為什麼那麼使我們噁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邊把手洗個乾淨?另一個比較俗的辦法是粘貼友情。
既不拉幫結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範圍,一團和氣,廣種博收。
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大信任友情,試圖用數量的堆積來抵拒荒涼。
這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哪一份邀請都要接受,哪一聲招呼都要反應,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結果,哪一個朋友都沒有把他當作知己。
如此大的聯繫網路難免出現種種麻煩,他不知如何表態,又沒有協調的能力,於是經常目光游移,語氣閃爍,模稜兩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懷疑、都看輕。
這樣的人大多不是壞人,不做什麼壞事,朋友間出現裂縫他去粘粘貼貼,朋友對自己產生了隔閡他也粘粘貼貼,最終他在內心也對這種友情產生了苦澀的疑惑,沒有別的辦法,也只能在自己的內心粘粘貼貼。
永遠是滿面笑容,永遠是行色匆匆,卻永遠沒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麼?強者捆紮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貼友情,都是為了防範友情的破碎,但看來看去,沒有一個是好辦法。
原因可能在於,這些辦法都過分依賴技術性手段,而技術性手段一旦進入感情領域,總沒有好結果。
我認為,在友情領域要防範的,不是友情自身的破碎,而是異質的侵入。
這裡所說的異質,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差異,而是指根本意義上的對抗,一旦侵入會使整個友情系統產生基元性的蛻變,其後果遠比破碎嚴重。
顯而易見,這就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了。
異質侵入,觸及友情領域一個本體性的悖論。
友情在本性上是缺少防衛機制的,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一點上。
幾盅濃茶淡酒,半夕說古道今,便相見恨晚,頓成知己,而所謂知己當然應該關起門來,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陰晦隱秘越是貼心。
如果講的全是堂堂正正的大白話,哪能算作知己?如果只把家庭瑣事、街長里短當作私房話,又哪能算作男子漢?因此,這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想入非非的空間,許多在正常情況下不願意接觸的人和事就在這裡扭合在一起。
事實證明,一旦扭合,要擺脫十分困難。
為什麼極富智慧的大學者因為幾撥老朋友的來訪而終於成了漢奸?為什麼從未失算的大企業家只為了向某個朋友顯示一點什麼便鋃鐺入獄?而更多的則是,一次錯交渾身惹腥,一個惡友半世受累,一著錯棋步步皆輸。
產生這些後果,原因眾多,但其中必定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友情而容忍了異質侵入。
心中也曾不安,但又怕落一個疏遠朋友、背棄友情的話柄,結果,友情成了通向醜惡的拐杖。
由此更加明白,萬不能把防範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
該破碎的讓它破碎,毫不足惜;雖然沒有破碎卻發現與自己生命的高貴內質有嚴重羝牾,也要做破碎化處理。
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
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
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對我來說,這些道理早就清楚,經受的教訓也已不少,但當事情發生之前,仍然很難認清異質之所在。
現在唯一能做到的是,在聽到友情的呼喚時,不管是年輕熱情的聲音還是蒼老慈祥的聲音,如果同時還聽到了模糊的耳語、聞到了怪異的氣息,我會悄然止步,不再向前。
該破碎的友情常被我們捆紮告、粘合著,而不該破碎的友情卻又常常被我們捏碎了。
兩種情況都是悲劇但不該破碎的友情是那麼珍貴,它居然被我們親手捏碎,這對人類良知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提起這個令人傷心的話題,我們眼前會出現遠遠近近一系列酸楚的畫面。
兩位寫盡了人間友情的大作家,不知讓世上多少讀者領悟了互愛的真諦,而他們自己也曾在艱難歲月里相濡以沫,誰能想得到,他們的最後年月卻是友情的徹底破碎。
我曾在十多年前與其中一位長談,那麼善於遣字造句的文學大師在友情的怪圈前只知忿然訴說,完全失去了分析能力。
我當時想,友情看來真是天地間最難說清楚的事情。
還有兩位與他們同時的文壇前輩,其中一位還是我的同鄉,他們有一千條理由成為好友卻居然在同一面旗幟下成了敵人,有你無我,生死搏鬥,牽動朝野,轟傳千里,直到一場沒頂之災降臨,雙方才各有所悟,但當他們重新見面時,我同鄉的那一位已進入彌留之際,兩雙昏花老眼相對,可曾讀解了友情的難題?同樣的事例,可以舉出千千萬萬。
可以把原因歸之於誤會,歸之於性格,或者歸之於歷史,但他們都是知書達理、品行高尚的人物,為什麼不能詢問、解釋和協調呢?其中有些隔閡,說出來瑣碎得像芝麻綠豆一般,為什麼就鎖了這麼一些氣壯山河的靈魂?我景仰的前輩,你們到底怎麼啦?對這些問題的試枉解,也許會貫穿我的一生,因為在我看來,這其實也正是在索解人生。
現在能夠勉強回答的是:高貴靈魂之間的友情交往,也有可能遇到心理陷阱。
例如,因互相熟知而產生的心理過敏。
彼此太熟了,考慮對方時已經不再作移位體驗,只是順著自己的思路進行推測和預期,結果,產生了小小的差異就十分敏感。
這種差異產生在一種共通的品性之下,與上文所說的異質侵入截然不同;但在感覺上,反而因大多的共通而產生了超常的差異敏感,就像在眼睛中落進了沙子。
萬里沙丘他都容忍得了,卻不容自己的身體里嵌入一點點東西,他把朋友當作了自己。
其實,世上哪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便這兩片樹葉貼得很緊?本有差異卻沒有差異準備,都把差異當作了背叛,誇張其詞地要求對方糾正。
這是一種雙方的委屈,友情的回憶又使這種委屈增加了重量。
負荷著這樣的重量不可能再來糾正自己,雙方都怒氣衝天地走上了不歸路。
凡是重友情、講正氣的人都會產生這種怒氣,而只有小人才是不會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們一旦落入這種心理陷阱往往很難跳得出來。
高貴的靈魂吞咽著說不出口的細小原因在陷阱里掙扎。
又如,因互相信任而產生的心理黑箱。
朋友間還有什麼可提防的呢?很多人基於這樣一個想法,把許多與友情有關的事情處理得乾脆利落、默不作聲。
不管做成沒做成,也不作解釋,不加說明。
一說就見外,一說就不美,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無邊的紅外線探測儀,能把一切隱藏的角落照個明明白白。
不明不白也不要緊,理解就是一切,朋友總能理解,不理解還算朋友?但是,當誤會無可避免地終於產生時,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點,這對被疑的一方而言無異是冤案加身;申訴無門,他的表現一定異常,異常的表現只能引起更大的懷疑,互相的友情立即變得難於收拾。
直至此時,信任的慣性還使雙方撕不下臉來公然道破,仍然在昏暗之中傳遞著昏暗,氣忿之中疊加著氣忿。
這就形成了一個恐怖的心理黑箱,友情的纜索在裡邊纏繞盤旋,打下一個個死結,形成一個個短路,災難性的後果在所難免。
這兩個心理陷阱,過敏陷阱和黑箱陷阱,大多又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過於清晰與過於不清晰這兩個極端,互為因果、互增危難,變情為仇,變友為敵,而且都發生在大好人之間,實在讓人悲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