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國之重生為蛇 - 第207章 關羽簡介 (1/2)

第207章 關羽簡介
關羽(?-220年),約出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本字長生,后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
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餘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徐州牧。
在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佈於下邳,奪得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許昌,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后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后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后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
劉備平定蜀地后,以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
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率七軍(約三萬多)援救,時大雨導致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困住,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看準時機,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水淹七軍”。
于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叛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銳,史書記載:關羽威震華夏。
英雄末路,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不費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陷荊州各郡。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於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兒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身死之後,備受崇敬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庄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被殺也象徵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在夷陵之戰中,陸遜率領孫權軍大敗劉備,蜀漢從此徹底失去對於荊州的控制權。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謚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關羽對後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后,至明代中葉流傳已十分廣泛,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羽的忠義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各朝統治者都通過興建關公廟來加強封建統治。
伴隨著關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關廟已有“把遍天下”之說,‘其詞於京能也,鼓鐘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