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西遊之我是牛魔王 - 第177節

太宗說道:“愛卿所言不錯。
”當即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話音剛落,旁邊閃過玄奘法師,近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國運綿長。
”太宗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然是忠賢之人”想了一想,又道:“不過法師既然是代朕取經,倒也不可白身前去,是為不敬。
唔……鄧大仙已任國師,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授予大唐聖僧之名。
法師意下如何?”玄奘頓首謝恩。
太宗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
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這些事情也與原著一般,不必細表,鄧坤一語不發,只是旁觀,待他二人拜畢,方才笑道:“陛下,此時天色已晚,諸般物事又未齊備,不如先行回宮,著人準備通關文牒,寒暑衣物,侍者腳力等。
明日一早,送聖僧西去。
”太宗甚喜,說道:“國師說得是。
”又問道:“國師明日可與聖僧一同上路否?”鄧坤早就計較定了。
當下搖頭道:“在下有些神通。
曉得雲來雲去。
便不與聖僧一同去了。
各自上路便罷。
”太宗也知道鄧坤是個有手段地。
能騰雲駕霧。
不像玄奘那般要一步一步行去。
卻又問道:“此去十萬八千里路。
不知國師何時得返?可須有人隨行?”鄧坤哈哈大笑道:“哪裡需要什麼隨從。
我一人足矣!區區十萬八千里路。
於在下眼裡不過如同庭闈之間。
若要前去。
一日即可來回。
”太宗道:“國師雖然法力無邊。
但彼間終究途程遙遠。
哪得如此快者?”鄧坤笑道:“這算什麼。
我有兩個兄弟。
更會走路。
一個是天產石猴。
打個筋斗。
便可去十萬八千里。
西天一蹴即就;另一個是大鵬鳥化形為人。
本是鳳凰玄鳥聖母之子。
振翅便是九萬里。
若是扇了兩下翼呵。
還須得走回頭路呢!與他們兩個相較。
在下算是極慢地了!”太宗與群臣聽說。
殷羨不止。
鄧坤卻問玄奘道:“聖僧此去。
又何時可以歸來?”玄奘面露慚色,合掌道:“阿彌陀佛,貧僧凡夫俗子,比不得國師有騰雲之法,只好遇山過山,遇河過河,山川跋涉,慢慢行去。
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貧僧即回來。
不然,斷不回矣。
到其時,想來國師早已功果完備了。
”鄧坤心裡暗笑道:“你也未免想得太簡單,縱然我不來阻礙你,沒有個十來個年頭,你也休想迴轉。
嘿嘿,到時你回來時,我定教你大吃一驚!”裝模作樣的考慮了一會,道:“既然如此,我等你便了。
反正我隨時都可去得,待你到靈山之日,我必亦至。
這傳經取經,同在一日,流傳開去,也是一段佳話。
”太宗笑道:“甚好,甚好!也不急在一時,國師既有大能,便等等御弟聖僧也無妨。
”即命迴鑾,待次日發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徑回洪福寺中打點安歇,鄧坤隨了太宗回宮,歇不提。
次早,鄧坤早早醒來,推開門,望見門外已在外候著,一見鄧坤,即跪下道:“國師醒了?陛下已在正殿等候。
”鄧坤隨著侍女前往正殿,太宗設朝,聚集文武,見鄧坤至,降階相迎,道:“國師昨夜睡得安樂否。
”鄧坤行禮道:“謝過陛下垂詢,在下一切安好。
”太宗點頭笑道:“聞得國師要去西方傳孔孟之道,天下儒生無不拍手稱快。
昨夜攪擾一晚,已然選出要托國師送往靈山獻佛的儒學經典真義,便在那處了。
”說著用手往旁邊一指。
望著那如同小山一般地書籍,鄧坤登時嚇了一跳。
原來眾人踴躍,一夜之間就獻了無數書籍來,其中引起了不少口舌之爭,說道我這本論語真解才是聖人之道,你那本其實是謬誤之言云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更有不少大儒吵得面紅耳赤,動起手來,斯文掃地。
鬧到最後,還是叫鄧坤一併帶去最好,因此這書籍堆積如山。
太宗見了鄧坤哭笑不得的神色,也覺不好意思,忙道:“國師若是覺得太多,不妨從中擇其優者帶去即可。
”“你倒是說得輕巧!擇優而取?我就算每本看個大概,恐怕都要十年工夫,到時候唐僧都快回來了。
何況看旁邊那些老儒生們虎視眈眈地表情,要是我說不帶他那一本去,恐怕他要衝上來和我拚命!”鄧坤當下微笑道:“不必,反正都是聖人之言,統統帶去,也是應當。
”施一個縮山之法,將那堆書籍收到法囊當中。
眾人見了,均各嘖嘖稱奇。
太宗不住讚歎,又說道:“朕備下了通關文牒,已用了通行寶印。
只等國師與聖僧到來。
這時有黃門官奏道:“御弟法師朝門外候旨。
”太宗大喜,隨即宣玄奘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
這是通關文牒。
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
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有銀鬃馬一匹為遠行腳力。
你可就此行程。
”各位看官,那紫金缽盂乃是過去佛燃燈佛祖之物,你道如何到了太宗手裡?原來唐僧西行,事關佛教大興氣數,佛教自然傾全力相助其成,是以三世佛祖都有寶物送上,燃燈送上了紫金缽盂;藥師王佛送上了九環錫杖;如來佛祖更是出手不凡,送上了錦斕袈裟,這錦斕袈裟的妙用,以後再表。
那紫金缽盂卻是燃燈尋機落在東土,暗中使其輾轉到得太宗手裡,再轉送唐僧。
這紫金缽盂是先天靈物,雖然在唐僧這個毫無法力之人的手裡,也絕不僅僅是化齋所用的尋常碗瓢而已,更有逢凶化吉,制化解難之效。
唐僧捧在手裡,頓覺靈台清明,諸般憂慮驚怖一掃而空,不禁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當下便要上路。
太宗便令排駕,與多官同送鄧坤與唐僧至關外,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地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
太宗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
太宗舉爵,先敬鄧坤,說道:“望國師此去,好生宣揚儒家真義,勿負朕望。
”鄧坤肅容,接過酒爵,一飲而盡,道:“陛下放心,定然不負所托。
”太宗含笑點頭,又斟滿酒杯,遞與玄奘。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太宗搖頭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
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唐僧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手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唐僧不解其意,太宗正色道:“御弟,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唐僧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唐僧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只覺豪情壯志填滿心胸,再不遲,向太宗跪拜了,又對鄧坤合掌施禮,朗聲道:“貧僧去了。
”鄧坤笑道:“聖僧可放懷,你到靈山之時,我必在山腳等候。
聖僧返途之日,也便是在下東歸之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