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老婆們聽后都笑了起來。
祺雯說道:“老公,息怒,息怒!這倭國人是夠可惡的!” 春曉說道:“現在他們的首相還拜靖國神社,簡直是變態!” 馬兒也說道:“對倭國永遠要堤防!” 南京總統府。
總統府,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明朝初年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
清朝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1853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后,焚毀宮殿建築,於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
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4月,臨時政府結束,在這裡成立了以黃興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1913年“二次革命”中,又成為討袁軍總司令部,黃興、何海鳴先後任司令。
1913年至1927年,這裡先後成為江蘇都督府、江蘇督軍署、江蘇將軍府、江蘇督辦公署、副總統府、宣撫使署、五省聯軍總司令部、直魯聯軍聯合辦事處等機構。
軍政主官有程德全、張勳、李純、齊燮元、盧永祥、馮國璋、孫傳芳、楊宇霆、張宗昌等人。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於9月移駐這裡辦公。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辟國民政府東院(東花園)為行政院辦公處,國府西院(西花園)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和主計處。
至1937年11月,譚延闓、蔣介石、林森先後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宋子文、蔣介石、陳銘樞(代理)、孫科、汪精衛先後任行政院長;李濟深、何應欽、朱培德、蔣介石、程潛先後任總參謀長;陳其採為主計長。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國民政府先後成為日軍第16師團部和偽維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偽政府的立法院、監察院和考試院;國府東院成為偽交通部、鐵道部等機構;國府西院成為偽軍事參議院。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這裡仍為國民政府所在地。
東花園成為國民政府社會部、地政部、水利部和僑務委員會;西花園則成為國民政府主計處、軍令部,總統府軍務局、首都衛戍總司令部。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在“行憲國大”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后,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總統府。
從此,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南京解放后的近50年中,總統府一直作為機關的辦公場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關單位陸續搬遷,並於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
目前,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
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
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總統府具有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築遺存,國內獨一無二且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珍貴的文物和史料,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近30000平方米的休閑服務區。
大奇參觀完總統府後不無感慨地說道:“‘人生得意萬千重,春夢一醒皆是空’。
看完這總統府,讓人覺得這蔣介石的人生真是春夢一場啊!” 祺雯說道:“蔣介石不論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詩歌,特別是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上有哪一樣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對手?他必定會輸給毛主席,所以他退居台灣也是必然的。
” 大奇點點頭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蔣介石在抗日的時候所採取的國策、政策是失敗的,也是被國人所拋棄的。
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然,他壓根兒就不是毛主席的對手,單純從個人素質來說!” 秦淮河。
發源自漂水東廬山與句容華山,自東向西,潺潺地淌過南京市區的南部,又沿著石城的西北注入長江。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秦淮河的南京城內河段便是著名的“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地方。
其兩岸優美古樸的風光,眾多的人文勝跡無不體現了金陵古城的古老風貌。
秦淮風光帶地處南京城南,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風景點,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裡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秦淮風光帶以內秦淮河為軸線,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帶。
1990年它被選為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
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
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教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
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
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集古迹、園林、畫舫、市街和民俗於一體。
早在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已是繁華的地區,十里秦淮兩岸是貴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薈萃的地方。
隋唐之後,一度冷落。
明清又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為江南佳麗之地。
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
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挂著彩燈,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
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迹、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銹十里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甲於天下。
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
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
經過多年的努力,夫子廟地區有七家點心廟製作的,因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一絕”為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二絕”為永和園的開洋乾絲、蟹殼黃燒餅:“三絕”為奇芳閣的麻油乾絲、鴨油酥燒餅:“四絕”為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五絕”為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雞絲麵:“六絕”為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七絕”為瞻園麵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八絕”為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