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
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
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
25公里。
現存遺址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
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橋。
下馬坊、神烈山碑:下馬坊,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面闊4。
94米、高7。
85米,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字,告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神烈山碑,在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1531)立,正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
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鐘山為神烈山時而立。
再向東17米處有一塊卧碑,為“禁約碑”是明崇楨十四年(1641)立,碑文刻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有關9條禁約。
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大金門,在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
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築,現存磚石砌築的牆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
66米,進深8。
09米,牆壁辟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
05米,左右兩門高4。
25米。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門正北70米處,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頌德碑及碑亭。
原碑亭為磚石砌築,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結構頂部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四方城向西北行約100米過御河便進入神道。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
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布局。
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
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
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
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
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稜柱形,高6。
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
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
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
18米欞星門、御河橋: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門已不存,僅存石柱礎6個。
從遺迹看,欞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
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
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
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
第二部分:明孝陵寢主體建築。
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牆。
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
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
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
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
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挂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
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
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后被毀。
現在的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牆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塊碑刻。
正中一塊上刻“治隆唐宋”4個鎏金大字,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
這是因清朝剛統治中國,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
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
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卧碑兩塊,分別記敘康熙、乾隆謁陵紀事等。
享殿:碑殿之後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
原孝陵殿已毀,尚存3層須彌座台基,通高3。
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
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
大殿基長57。
30米、寬26。
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
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
現存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
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殿後100餘米處是大石橋又稱升仙橋。
過了大石橋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築的最後部分方城、明樓、寶頂。
方城、明樓、寶頂: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
26米,南北寬30。
94米、前高16。
25米、后高8。
13米,底部為須彌座。
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
由54級台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
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顯然為後人所制。
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
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檐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早已毀,僅存四壁磚牆,東西長39。
45米,南北寬18。
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
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
寶頂近似圓形,原名獨龍阜玩珠峰,周圍砌有磚牆。
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玄武湖公園。
玄武湖公園位於南京城中,鐘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
巍峨的明城牆、秀美的九華山、古色古香的雞鳴寺環抱其右,佔地面積472公頃,其中水面368公頃、陸地104公頃,是古都南京名勝古迹的薈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休息公園。
玄武湖中分佈有五塊綠洲,形成五處景區。
一為環洲,步入環洲,碧波拍浪。
細柳依依,微風拂來,宛如煙雲舒捲,故有“環洲煙柳”之稱。
其中,假山瀑布盡顯江南園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太湖石組成的“童子拜觀音”景點尤為壯觀。
二是櫻洲,櫻洲在環洲懷抱之中,是四面環水的洲中洲。
洲上遍植櫻花,早春花開,繁花似錦,人稱“櫻洲花海”三為菱洲,洲東瀕臨鐘山,有“千雲非一狀”的鐘山雲霞,故有“菱洲山嵐”的美名。
四為梁洲,梁洲為五洲中開闢最早、風景最勝的一洲。
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譽。
五為翠洲,翠洲風光幽靜,別具一格。
長堤卧波,綠帶燎繞。
蒼松、翠柏、嫩柳、淡竹,構成“翠洲雲樹”特色。
玄武湖五洲之間,橋堤相通,別具其勝。
玄武湖公園水、陸交通獨具特色。
水面上有快艇、自娛艇、豪華渡輪等;陸地上有法國式小火車,乘坐舒服,視野開闊。
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里,佔地面積437公頃,水面約368公頃。
湖內有5個島,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島之間有橋或堤相通,便於遊覽。
湖水深度不超過2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
玄武湖古名桑泊,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在岩漿侵入體和斷層破碎的軟弱部位,經過風化剝蝕發展而成的湖盆,接受鐘山西北的地表徑流,歷史上的湖面要比現存的廣闊得多。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山異,終年景色如畫。
而玄武湖歷史上曾有過“五洲公園”之稱,公園五洲之格局於世界五洲之格局,似乎在寓意著五大洲,人民團結的美好前景的同時象徵著金陵人的博大胸懷和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