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花緣夢 - 第358節

后麴院逐漸衰蕪,湮廢。
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
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
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
這裡以水面為主,分佈著紅蓮,白蓮,重台蓮。
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
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迎薰閣是為遊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碧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
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
迎薰閣下,辟有荷文化陳列室,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以及寄寓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的種種藝文佳作。
岳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麴院風荷”景碑小院,那塊景碑是僅存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
竹素園景區近年才建成開放,它原為清初西湖名園之一,竹石亭榭,曲水縈環,清幽雅緻。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
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裡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
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 在蘇堤南端。
古代有小溪自花家山流經此處入湖,南宋時園內栽花養魚,風光旖旎,被畫家標上花港觀魚之名,現已擴大為二十公頃左公園,金魚、牡丹園中爭妍。
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
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
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
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
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
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鐘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鐘的情韻,悠然成型。
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
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氣交響混合,共振齊鳴,悠悠揚,經久不息。
北宋以後,凈慈寺與興教寺一布置一衰,歲月既久,南屏晚鐘的盛譽和勝況專屬於凈慈寺名下,凈慈寺建起了繪飾華麗的鐘樓,逐漸在為千年古剎最為迷人的吸引物。
凈慈寺鐘樓歷經毀建,大鐘也廢而復鑄,最具規模的篝鑄,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簡禪師募休聚銅二萬餘斤,鑄成巨鍾一口,撞擊聲播遠壑,餘音繚繞。
還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鑄銅鐘高三米,口徑二點三米,重喧十噸以上。
鐘體內外,鐫鑄《妙法蓮華經》七卷及銘文共計六萬七千字;它採用「蒲牢雕龍」作鍾鈕,以八瓣蓮花為鍾唇,每瓣鑄有一處撞鐘點,其中六處鐘點上鑄有梵文。
鍾脊上立南無毗婆屍佛和南無釋迦牟尼佛等七個佛龕。
近年來,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賓、僑胞、遊客聚集在凈慈寺鐘樓內外,舉行新年撞鐘除舊迎新活動。
當第一百零八聲鐘聲響,正好是新處伊始之時。
這一象徵著祥和、歡樂、安定、團結的活動,為古老的南屏晚鐘注入了新的涵義和魅力。
南屏晚鐘是指南屏山下凈慈寺的鐘和鐘聲。
凈慈寺里原有一口大鐘,傍晚鐘聲響起,回蕩於蒼煙暮靄、玉屏青嶂之間,與對面的雷峰塔遙相呼應,組成西湖迷人的晚景。
三潭映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
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
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北宋詞家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云:“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卧披。
保寧復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
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
” 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
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
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
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
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
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
西湖三島中最大之《小瀛洲》湖中有島,島中有湖,亭閣參差,宛如《蓬萊仙島》島及南面三座小石塔,均是古代浚湖時所成。
中秋夜在塔內點燈,與月影印成奇景。
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
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最大。
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