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花緣夢 - 第357節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裡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秋風颯爽,鶯飛草長。
蘇白兩堤,桃柳夾岸。
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
大奇一家走在堤上,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仙境。
大奇很慶幸自己居然還能看到荷花,雖然現在已經入秋了。
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裡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無論遊人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大奇感慨地說道:“秋天的西湖也是非常美的!”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佈,有的就位於湖上。
十景個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頗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的精華。
白居易曾經書詩對其讚美曰: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堤春曉。
蘇堤在西湖西側,蘇東坡守杭時疏浚西湖,挖湖泥築成此堤,上建六橋。
長堤如虹,煙柳似雲,清漪碧波相映。
尤似春晨,薄霧、翠簾中,漫步長堤,如在畫中游。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
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
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
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上還栽植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一年四季,奼紫嫣紅,五彩繽紛。
而時序變換,晨昏晴雨,氛圍不同,景色各異。
如詩若畫的怡人風光,使蘇堤成了人們常年游賞的地方。
南宋時,這裡一度形成湖中集市。
《武林舊事》記載清明節前後游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斗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
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
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
”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
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
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裡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平湖秋月。
該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
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 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
當時將這裡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挂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裡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
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 儘管平湖秋月景區範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迹和文化蘊涵。
早在唐朝,這裡就建成望湖亭。
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裡又建望月亭。
“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
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
今變建龍王堂。
”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
如今,這裡闢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雙峰插雲。
該景在靈隱路上洪春橋邊。
“雙峰”指環湖山脈中最著名的南高峰、北高峰。
山雨欲來時,於此處遙望雙峰,濃雲如遠山,遠山又淡似浮雲,峰尖朦朧插雲端,似潑墨山水畫。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
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
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
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插’者,虛言也。
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
“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
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
” 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雙峰插雲的景觀。
南宋時,從鳳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
明代的李流芳,卻主張到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上觀賞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圖題跋-兩峰罷霧圖》中寫道:三橋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
煙林霧障,蚋帶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其氣韻。
清以後,雙峰之巔已無塔影,賞景位置則移易到湖上,因為洪春橋畔儘管建有景碑亭,但遊人到此只見林木蔥蔚,「雙峰」連影子也無覓處,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遙指雲中峰巒,心馳神往於登臨其巔俯看塵寰的宏闊高遠。
故陳璨《雙峰插雲》詩云:南北高峰舊往還,草鞋踏遍兩山間。
近來卻被官身累,三過西湖不見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