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四日,長興侯奪爵
一時之間,京中直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漂杵。每天都有昔日穿綾裹綢的男男女女被繩索捆成幾列,在兵卒的喝罵下跪於柴市,手起刀落,繼而便是滿地鮮血。
到了十九日,蘇家的判決終於下來了。
靖寧侯蘇政奪爵,即刻問斬。念其女出首之功,其妻籍沒官奴,永不可赦,其長子次子免於問罪,且加封其女為正三品女尚書。
而就在同一天,另有一道旨意被飛速遞往邊關,特命平蠻將軍葉承允統軍西進,剿滅與烏瑟勾結的燕王次子及其他燕賊余部。
ρоρоЬし.νIρ()
誰知那燕王次子聞之,竟命人寫了一篇檄文。道是其父原為除奸王、清君側,忠心可鑒日月。如今蒙冤受辱,自己既為人子,當為父伸冤,昭彰拳拳孝道,耿耿忠義。
而朝廷不僅任奸王把持朝政,且竟欽封一個叛父悖母、不孝不忠的女子為三品女尚書,可見其朝綱廢弛,國體敗壞!
檄文一傳出,頓時天下震驚。
有人想到那蘇氏女雖說出首告父,是為大義滅親,但到底有違孝道,朝廷加封蘇氏女之舉,是否真有不妥?
又有人想到之前攝政王被參劾一事,雖說燕王謀逆事發后,眾人已知這場風波乃燕王幕後策劃,原本包藏禍心,攝政王妃的話本中,那些所謂誹謗朝廷的罪名都是被曲解的。但攝政王妃畢竟是個女子,其如此張揚之舉,是否又於禮不合?
正在沸沸揚揚間,一篇《討燕賊檄》突然橫空出世!
檄文中先是曆數燕王的種種罪行
既為人臣,卻不思事君報國,反倒心有反意,妄圖謀逆,是為不忠。
既為宗親,卻不恤無辜黎庶,反倒挑起兵禍,亂及天下,是為不仁。
既為手足,卻不知孝悌友愛,反倒背後構陷,誣王清名,是為不義。
如此不忠不仁不義之徒,竟然還敢高呼蒙冤二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P O 1 8獨家發表,)
至於其子,更是不辨忠奸不明是非不知孝道的可笑之徒。聖人曾有雲,小棰則待過,大杖則
逃走,若父母犯錯,子女卻一味順從狡飾,豈非陷父母於不義之中?!
偏偏這樣簡單平常的道理,她一個后宅女子都懂,燕王次子和一眾反賊卻不懂,反倒砌詞狡
辯。可見其若非心性愚蠢,那就是有意顛倒黑白,若不除此賊,當不足以平民憤、定社稷、正乾
坤!
短短一篇檄文,不過數百字,卻是字字如刀,句句似劍,讀來直如山嶽震動,竟有摧心裂膽
之感。
據說燕王次子看完此文後,當場大呼,此女害煞我也!,又懸賞百金,不取攝政王,反倒取
王妃程氏項上人頭。
清泉居士自此名震天下,不知多少名士大儒看過她所著的這篇檄文後拍案叫絕,更有人贊其
為千古第一檄!
此檄傳行天下后,當天晚上,平蠻將軍葉承允就在定州大敗叛軍,其後一鼓作氣,連戰連
勝,不出十天,便蕩平賊黨,斬殺賊首。
自此這場叛亂終於平息,京中那些參與謀逆的人家也都或行刑,或流放,或發賣,塵埃落
定。
此時,城西一座三進的小院兒外,正停著一輛清油馬車。
車簾垂落下來,將車內之景遮得嚴嚴實實,只見車內坐著一個容色靈秀的美貌少婦,肚腹隆
起,另一人雖然同樣也是孕婦,卻作少女打扮。
這二人正是玉姝和明珠,玉姝道:
令堂被發賣那日,我一早兒就打發人買下來了,就安置在此處,令弟因並未問罪,我也一併
教人送到了這裡,如今這裡伺候的幾房家人都是當日你身邊得用的,說著,把一疊書契遞給明珠:
這些都是他們的身契和此處的房契地契,珠姐姐,你拿著,好生收起來罷。
=====================================================
關於哥哥為什麼不上線的問題,其實這個情節是我一開始就定好的
明珠需要自我的涅槃重生,而非任何一個人的拯救
這段情節我真的很滿意【雖然訂閱真的很慘淡doge
今天這章也寫得很暢快,想超大聲bb
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