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浪子二十部小說 - 第391節

火眼金蛛林豪紅著一張臉,垂首離去,胡若蘭姑娘望著身後面現怒容。
一霎時,群雄均已走光,諾大的清風樓上,只剩下胡剛父女,雁回老人,及奇醜少年四人。
奇醜少年自始至終,神色自若,輕酌低飲。
「喂」,姑娘蓮足一跺,說道:「你這個人怎麽搞的,姑娘給你解了圍,連謝字都沒有一個。
」奇醜少年哈哈一笑,立起一揖到地,道:「那麽,小生謝謝姑娘了。
」姑娘一閃腰挪身,嬌笑道:「誰希罕。
」一元居士胡剛大笑道:「蘭兒,你是白擔了半天心思,沈上九可不在人家眼內。
」奇醜少年不禁面上有點訕訕的,尷尷地一笑道:「老前輩神目如電,晚輩不是令嬡及時攔阻,只怕要傷在那沈上九手下了。
」一元居土哈哈大笑道:「就拿老弟方才對付沙河堡主手下時,那份乾凈利落已足見一斑,老弟何必諱言。
」說此頓了一頓,又道:「這位是衡山雁回老人,老弟見見。
」奇醜少年說了幾句客套話,一元居士胡剛遂笑道:「老朽等就宿在對面三元客棧內,老弟何不請過來坐坐。
」這少年正欲推辭,耳邊突響起鸞聲嚦嚦,只聽胡姑娘說道:「爹,你看這人長得太奇怪,怎麽頸以下膚色與頭面不同嘛。
」一元居士胡剛低喝一聲道:「蘭兒,不得無禮。
」他知其女心細如髮,必然看出有什麽不對,他凝眼注視,果然頸間與頭面分界處。
有一圈淡黑線,被下頷遮住,不留心看不出罷了。
此時奇醜少年微微一笑道:「不敢欺瞞老前輩,晚輩實是戴著人皮面具,這種作為有難言的苦衷,到時老前輩一定知道。
」一元居士與雁回老人不覺驚嘆異常,雁回老人撫著雪白的銀須哈哈大笑道:「這年頭,年輕人都有他那麽一套,我們這班糟老頭兒均跟不上時代,應當淘汰了。
」言下有不勝今昔之感。
姑娘怔怔地痴望著這少年臉上,忽道:「你怎不將面具取下,讓人家瞧瞧。
」她說是看看面具,其實還不是想看人家廬山真面目。
那少年一笑道:「姑娘,非是在下不欲將面具揭去,只因強敵環伺,稍有疏忽,便有殺身之禍,姑娘萬請見諒。
」「哼。
」姑娘一鼓小嘴,道:「這又有什麽怕的,有我爹在,你還怕吃虧了不成。
」一元居士胡剛笑罵道:「胡說,你爹算得了什麽,方才高黎山四魔,秦中雙怪等人身手無一不高過你爹,你這丫頭,老是招禍上身。
」繼又轉面對奇醜少年笑道:「老朽等先走一步,若老弟有空,舊話重提,則望來棧中小坐。
」奇醜少年笑道:「一定趨謁,一定趨謁。
」眼望著一元居士胡剛等三人飄然下樓之後,奇醜少年不禁長吁了一口氣,只覺得這位胡姑娘麗質天生,與金華的那位倪姑娘俱是一般刁玩性情,而且同是一個蘭字,不過這位姑娘刁玩中不失天真,一怒一嗔的嫵媚無比,不像那位老氣橫秋。
想到這些真不敢往下想下去,因為想到雪地療傷這一幕,玉體皓乳齊現眼前,事後又聽到倪婉蘭姑娘追喚,那聲音是多麽的凄慘,宛同巫峽猿啼,歉仄之心不禁油然泛起來。
轉念到傅青既然被少林法一上人救走,明日玉泉山抽冷問問法一上人傅青現在在哪兒,了卻一件心愿,當然收歸少林門下更好,自已可向傅六官有了一個交待。
又想起盟兄九指神丐蒼璽及乾坤手雷嘯天兩人,偌大的北京城,連一個丐門弟子均未得見,人海茫茫,叫我如何去找,為自已投身處地,千萬不可輕啟旁人疑端,三月初三上已日,泰山丈八峰,南北丐門約斗,他們兩人一定要去的,到時必可見面,何必急著一時,想著他飄然下樓。
※※※※※※※※※※※※※※※※※※※※※※※※※※※※※※※※※※※※※※此刻雪已停了,朔風尚自勁刮著,彩雲密布低壓,就似伸手可及,灰濛濛的一片,令人有種極不舒服的感覺,雪地上被來往行人踐踏成凌亂的圖案,污水一泓泓地,遍處可見。
天已到申末時分,昏暗模糊,打磨廠街道兩旁店肆都掌了燈,燈光明亮,燈火萬家,街檐旁設著一處處烤白薯的攤地,熱香四溢。
奇醜少年漫無目的地走去,不覺暮雲四合,夜色深沉,又復轉去打磨。
北京專接鏢車商店的旅店,多在打磨廠,花市集一帶,投宿的多半也是鏢車達官爺趟子手,及隨鏢車的商主,閑常人也不會未此光顧,皆因氣氛不同,太過繁囂嘈雜。
眼光所及,這打磨廠就有數十家鏢商客寓,門前騾馬成群,這些客棧都是白粉牆,黑大門,金字牌匾,內面四合大院。
他睡在大土炕上,隱約聽得街上叫賣「烤白薯啦」、「煎蟊」、「蘿葡賽梨」之聲,不禁輾轉難以入夢,真是,無奈天涯他鄉客,漂零遊子倍傷心。
他不知怎麽朦朧睡去,一覺醒來,窗外天色已泛曙光,「呢呀」一聲躍起,吹熄了炕上的菜油燈,喚來店伙盛水盥洗,匆匆進食,便自離開了吉祥客棧,直望西直門外走去。
晨寒凜冽,呵氣成雲,此時的都城宛如白玉砌成,一片晶瑩,天上依然是肜雲垂罩,可掩不住這些京城清麗脫俗的景色。
出得西直門外,便是海甸,湖光山色日景陡現眼底,其地以圓明園著名,本為雍正居藩之賜地,中有光明股,建築巍麗,及本朝乾隆皇帝南巡,採集天下名勝,照式修建衲入園內,春暖花開時,風光宜入,俗慮全消,可惜禁衛森嚴,庶民難越,直至遜清慈禧太后重行修耷,園中景緻,悉效西湖勝景,並有二十四撟,七十二亭,洵為大觀,借光緒庚子拳匪之亂,引來八國聯軍,始毀於外兵,古董寶物,遺失殆盡,畫閣雕梁都付一炬,當焚園時,火三晝夜不熄,傅今人不及見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漫回,長撟卧波之盛況,不勝浩嘆。
且說奇醜少年施展凌空駕虛身法,逕往玉泉山麓掠去,才及山腰,回首轉望,萬壽山,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景緻歷歷在目。
他略不耽擱,身形往上疾涌,稍時,就到達玉泉山琉璃塔之下,四外靜悄悄的,並無半點人影,心想:「他們大概也就快來了,我何不至琉璃塔上守候,居高臨下,他們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心念一動,即盤旋陡登塔頂層,放眼四顧,靜明園就在足下,雪蓋蒼綠嫣紅,山風勁烈,環宇皆白,不覺震蕩心胸。
這座琉璃塔不知建造何代,大概建造於遼金王朝,高凡八十餘丈,共七層,層建石級,盤旋陡登,頂之極處,置高可丈餘銅佛一座,莊嚴肅穆。
玉泉山出自太行山脈,山在城西,萬壽山之北,東首為青龍撟,山建有遼金行宮,殿閣極崇嚴,厥後逐漸傾頹,清聖祖「康熙」嘗游其處,因重新修善,並御題「靜明園」匾額以賜之,山下玉泉,泉水清冽,以之享茗,甘芬逾於他泉,其上有石碑,到有天下第一泉五字,尚有乾隆刻文以記之,泉水出自山下,流入玉河,匯為昆明湖,入皇城而入大液池,玉泉出水處,以石鑿作成蟠禽之形,水流其間,噴射而出,洵為奇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