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有著自己對朱宸濠的評價,朱宸濠其實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僅是個野心家,他其實也是有抱負的,作為朱氏家族的一員,他的責任感大了些,總把大明江山看成自己也有一份,主人翁的意識太強了些,以至於看到正德的作為,打心眼裡不滿意,從而產生了反對他取而代之的念頭。
熏熏之際,宋楠不免就朝廷形勢問及王守仁的看法,王守仁喝了酒,膽子大了許多,不知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假意,他的話語中的意思讓宋楠聽著有些心慌。
“當今大明朝,在經不起任何一場動亂了,朝中若依舊如此格局,文武不合,相互牽制,各自為黨,然則情形還將惡化下去。
本人並非杞人憂天,朝廷上的不團結和相互的不信任是內憂外患的根源所在,常言道: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朝中官員一殿為臣,可比兄弟之間,若能同心協力扭轉苦局,而一味營苟為私,那麼便沒什麼好期待的。
”宋楠驚訝於王守仁的大膽,卻也欣喜於王守仁跟自己的觀點相同,自己也一直以為朝廷內部的傾軋和不穩定才是最終國力衰竭的根源,沒想到王守仁也這麼看。
宋楠搭著舌頭問道:“照你的意思,文武勛戚,內廷外廷如何才能齊心協力呢?恕我想不出辦法來。
”王守仁嘿嘿一笑,同樣大著舌頭道:“鎮國公問我這個問題,我王守仁確實沒辦法回答,我只知道,要內外廷精誠團結,文武官員親如兄弟的話,那好有一比。
”“比作什麼?”“太陽從西升東落……”宋楠哈哈大笑道:“也就是說沒有可能咯?”“下官認為是沒有可能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
”宋楠笑道:“什麼辦法?”王守仁盯著宋楠的眼睛,宋楠看出他眼神中異常的清醒,根本就沒有喝醉的樣子:“鎮國公應該知道是什麼辦法,不用守仁多嘴。
”宋楠微笑搖頭道:“宋某不懂。
”王守仁笑道:“鎮國公莫擔心,守仁不是迂腐之輩,只要無人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但對大明有利,但對百姓有利,守仁都不覺得是錯事,也不會橫加指責,相反守仁會竭力的支持,為其鼓吹。
鎮國公不是不懂,是不願說罷了。
”宋楠大笑舉杯道:“喝酒喝酒。
”王守仁舉杯一飲而盡,兩人再喝數杯,興盡散去。
回營中的路上,李大牛偷偷問宋楠:“哥兒,王大人和你打的什麼啞謎,什麼你懂你不懂,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宋楠微笑道:“大牛兄弟,你也對這一切感興趣了?”李大牛撓頭道:“俺只是問問,俺不是感興趣,俺是想跟著學點本事,俺糊裡糊塗的太久了,若再不學點真本事,將來真的難以立足了。
”宋楠點頭道:“很好,確實要學,我便跟你解這個迷。
文武不和,內外廷不和,朝廷的混亂局面如何安定?你倒說說看?”李大牛撓頭想了想道:“俺記得,太原表叔家裡有三個表兄妹,成天吵吵嚷嚷打打鬧鬧的,有時候打架都動刀子的。
表叔表嬸煩的要命,都是自己的骨肉,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後來表嬸亡故,表叔續弦了新的表嬸,帶著一個比我那表兄妹們都大的兒子過來,那小子兇狠的很,但凡聽到他們吵鬧便一頓暴打,最後還給他們定了規矩,一天只准說十句話,誰多說一句便要挨嘴巴不給吃飯,幾年下來,我再去表叔家探親的時候,家裡安靜平安,表兄妹之間相親相愛,再無吵鬧之事。
俺想著,是不是朝廷之中也需要出來一個人,就像那位過繼的拖油瓶兒子一樣,以絕對的權威壓制他們,讓他們根本沒有吵鬧的膽量和權利,也許這才是解決的辦法。
”宋楠挑起大指大笑道:“大牛,你很有長進,看似簡單粗暴的辦法,其實是最有效的辦法,有些道理是講不通的,也無需講。
”大笑聲中,宋楠揮鞭催馬,絕塵而去。
第一卷 蔚州雪 第八四六章 驚雷變按照計劃,形勢基本穩定之後,宋楠率領大軍將分批開拔凱旋而還;山西山東等地的衛所兵馬將提前一日出發,回歸本地衛所;之後是京畿衛所兵馬,最後是宋楠親率神樞營外二軍和團營兵馬回京。
+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突出此次大戰凱旋的隆重性,前面兩撥兵馬就像是給宋楠當鋪墊一般,最後才是鎮國公粉末登場凱旋而回;這可不是宋楠自己的安排,而是手下將領提出的方案。
本來認為這次平息叛亂將會曠日持久,沒想到竟然這麼快就解決的,朱宸濠的叛亂甚至比劉六劉七這幫土包子的造反還不堪一擊,這未免會讓人對這次宸濠之亂的危害性產生一種不過爾爾的誤解,也會大大降低這次平叛之後即將到來的封賞。
眾將領不願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被認為是幹了一件沒什麼難度的事情,從而讓封賞的規格降低,所以在形式上要給予彌補。
這麼做固然是為了宋楠,但其實也是為了他們自己。
特別是江彬許泰兩位,江彬還好些,起碼南康九江是他拿下的,總算是拿下了幾座城池,許泰則只是最後關頭參加了安慶之戰,城池的攻破也非他一人之功,故而有些當混子的嫌疑。
這歸程的安排便是許泰提出,眾將均一拍即合的。
宋楠自然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若時光倒退五六年,宋楠也許會不屑的說一句:“多此一舉,一起回京不就完了么?”然而現在的宋楠深悉御人之道,洞明人性之殤,故而揣著明白裝糊塗,只放手讓他們安排。
正因如此,在安慶城居然耽擱了五六日。
二月二十七日,第一批山東山西等第衛所官兵作為先鋒兵馬開拔凱旋。
二月二十八日,京畿衛所兵馬開拔返回。
原定於正德八年三月初一清早開拔的京營團營兵馬業已在這一天做好了開拔的準備,明日一早,便將在安慶府百姓的夾道歡送鞭炮齊鳴聲中開拔返京。
手下的將領們甚至都安排好了沿途的儀式,他們要求大軍每過大的州府,當地官員均需提前做好接待準備,要做到簡單而隆重,節儉而熱烈。
至於這個自相矛盾的要求如何實現,那便不是他們該考慮的事了,大明朝的官兒都是才智之輩,想必這種‘合理’的要求不難做到。
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京營開拔之前的那天夜裡,安慶城北門的守夜兵馬看到了一隻十幾隻火把組成的騎兵小隊在城下叫門。
士兵們本以為是前面開拔的大軍派回的聯絡消息的斥候小隊,還在磨磨蹭蹭罵罵咧咧的責怪他們大半夜的發神經,城下忽然傳來砰砰砰的轟鳴聲。
城門駐守的百戶嚇了一跳,從城樓角落鋪著的乾草上一躍而起,大聲喝問:“怎麼回事?造反不成?城下那幫子東西是不是想造反?”“回百戶,是他們等開城門等的不耐煩了,朝天發射火銃表示不滿呢。
”“反了不成?大半夜的製造慌亂,告訴他們,再鬧騰,老子叫他們在城外呆到天亮。
”百戶嘴巴雖硬,心裡卻是打鼓,裝備有火銃的騎兵,必不是普通的騎兵,搞不好是鎮國公手頭的親衛營的錦衣衛,那可麻煩大了。
話說的雖狠,那百戶卻不敢怠慢,從城頭探頭往下看,但見十幾騎兵馬一字排開在城門外,百戶的眼睛不錯,雖然相隔數十步,在火把的照耀之下他還是看清了城下士兵的裝束,謝天謝地,那不是錦衣衛的親衛火銃緹騎,但中間那人身上的一套裝扮卻讓他眼珠子差點蹦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