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修改版) - 第822節

然而,他們高興而來沒多久,北側傳來了士兵的驚慌呼叫聲,吳忠孝愕然起身去看,只見幾名士兵抱頭從城牆上奔跑而來,吳忠孝大喝:“怎麼了?”“吳大人,不好了,那邊的城牆著火了。
”“著火了?這有什麼稀奇?讓他燒著就是。
”“不是啊大人,不是城牆外殼咱們放的火,是城牆裡邊著火了。
”“什麼?大白天的你發夢呢?城牆是泥巴做的,怎會著火?”“大人不信去看看便知。
”吳忠孝急忙頂著灼熱的炙烤跟著幾名士兵跑向北邊,一到近前頓時傻了眼,這一段數十丈的城牆真的著火了,靠近外側的丈許地方已經燒塌了半邊,明顯可見到城牆內部燒著的都是些樹枝木頭等物,哪裡是什麼泥漿夯實的三合土。
“這他娘的到底怎麼回事啊。
”吳忠孝簡直要發瘋了。
一名靈州老兵哀嘆道:“小人想起來了,當年這段城牆曾經倒塌過,後來草草修繕了起來,朝廷撥的銀子不夠,所以只外邊和裡邊薄薄的一層夯土,裡邊都是泥巴樹枝和雜草的混合之物。
大人下令以火拒敵,卻是將外層的夯土燒的剝落了,裡邊的雜物都燒起來了。
”吳忠孝欲哭無淚,大吼道:“快救火,都愣著作甚?再不救火,這裡就要開個大城門了。
”第一卷 蔚州雪 第七一零章 混亂中的希望縱火者成了救火者,人生的奇妙際遇總是那麼撲面而來猝不及防。
好在當年修這豆腐渣工程的人有一些先見之明,內城牆附近鑿了數口水井,一長溜百餘口太平缸也是滿滿的雨水,眾士兵迅速行動,下邊的百姓也跟著幫忙,再加上這些泥巴里的枯枝稻草木頭的燃燒能力不強,總算是澆滅了火勢。
但青煙散盡的時候,吳忠孝傻了眼了,這一段城牆的外半部分已經燒得塌下去了半邊,成了個三歲孩童稍微用點力都能爬上來的曲牙階梯形,雖然後半部分還保存完好,但這階梯沒通向城裡,卻是通向了城頭。
進攻東城牆的是大王子圖魯,本來他這裡傷亡最大,一萬兩千人的攻城兵馬已經陣亡了兩千的零頭,卻連城牆也沒攻上去,戰前他是死命要求父汗把禿猛可給他這個機會的,這一路上他基本上沒立下什麼戰功,這一次他真的很想表現一下。
可惜明軍不給他這個機會。
城頭著火的時候,圖魯對明軍這種無恥的防守手段破口大罵,但當手下一名眼尖的千夫長發現了城牆的異樣之後,圖魯自己都愣了。
“殿下,城牆塌了。
”“什麼?”“明軍把自己的城牆燒塌了。
”“啊?還真是,明軍這是做什麼?咱們有內奸在裡邊么?”“不知道,或許是有人仰慕咱們大汗的威名,趁機幫忙吧。
又或許是明軍的詭計?”“詭計你妹子,這是天助我也,明軍燒塌了自己的城牆,這便是要我圖魯在此戰中揚名立萬,來人,吹響號角,發動猛攻!!”倒塌的城牆像是為韃子的進攻鋪上了紅地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上千韃子兵便沿著灼熱的階梯爬上了城牆,好好一個防守戰頃刻成了肉搏戰,兵力大劣,士氣大劣,如何能是敵手?東城牆被韃子攻破的消息傳來,如晴天霹靂一般在張安的腦子裡炸響,戰前他口中說不用等宋楠的援軍到達,實際上交戰之後他的內心中焦急盼望著宋楠大軍儘快出現。
他本想著能夠堅持兩三天,拖延到宋楠領兵來援,但現在這一切計劃都成了泡影,僅僅半日光景,東城牆便被韃子攻上來了。
張安不得不分兵支援東城牆,那裡的缺口必須堵住,否則防守已經毫無意義,在抽調了兩千人增援東城牆后,南城和西城的明軍只剩下兩千多人,應付明顯加強了進攻的韃子兵已經很吃力了。
好消息是,東城牆上的缺口沒有擴大,增援之後的明軍以悍勇之氣猛烈攻擊,將登上城頭的韃子兵馬擠在一斷數十丈長的城牆之上,避免的形勢的惡化,雙方近距離的用弓箭火器射擊,慘烈程度無與倫比。
壞消息是,其他各面的城牆均已告急,西城牆上出現了韃子兵的身影,不久后,數百韃子兵登上了西城牆,明軍不得不同他們展開肉搏。
南城牆處也岌岌可危,張安憑藉自己的經驗奮力抵禦,帶著兩千餘士兵硬生生沒讓韃子冒頭。
但韃子攻上來已經是時間的問題。
三面城牆告急,靈州危在旦夕,援軍不知在何處;一時之間,所有人的心頭都是灰暗的,都明白今日恐怕要和靈州共存亡了。
在戰鬥的間隙,張安猛灌幾口清水,朝手下親衛士兵下令道:“即刻去通知謝知府,命他即刻組織城中百姓從北門撤退,遇到如此的抵抗,按照韃子的傳統,他們可能會屠城,要謝知府必須保證百姓的安全。
”親衛點頭答應,匆匆下城而去,在城裡找了一圈,也沒見到謝長河的影子。
最後在謝府後院的密室里,找到了帶著夫人小妾躲藏在裡邊的謝長河,親衛傳達了張安的命令,謝長河更加的恐慌,結結巴巴的道:“城真的守不住了么?張總兵不是說固若金湯么?”親衛道:“小人只負責傳令,張總兵說了,靈州百姓若遭屠戮,那將是大不幸之事,謝知府要為此負責,所以知府大人還是趕緊行動吧,城頭支撐不到個把時辰了。
”謝長河無奈,若果真被屠城,就算自己此刻逃得性命,事後也必然受到嚴懲,張總兵既然下令,自己也正好有了趁機出城逃到寧夏鎮的理由,何妨出去做做樣子。
於是送走親衛召集衙役,命他們上街敲鑼大呼:“父老鄉親,靈州即將不保,知府大人有令,一個時辰后開北城門撤離,父老鄉親們趕緊收拾東西,準備棄城。
”城中百姓從昨日韃子出現在城南的時候起便關注著戰事,一家老小什麼事都不幹就呆在家裡等消息,此刻噩耗傳來,頓時心頭冰涼。
一時間城中亂鬨哄都是扶老攜幼背籮挎藍雞飛狗跳的混亂場景。
靈州主街上,兩名男子駐足聽著身邊衙役的敲鑼叫喊聲,一名身短矮壯相貌尋常的男子對身邊白面男子道:“兄弟,靈州要破了,咱們這裡也呆不住了。
”那白面書生摸樣的男子點頭嘆道:“是啊,我們在靈州安靜的生活了好幾年,沒想到靈州要被韃子佔了,我不想走。
”“那怎麼成,你是我朱家的驕傲,將來還指望著你為朱家門楣添光呢,快回去收拾東西出城回寧夏,幾年沒回去了。
”“兄長,光大門戶這等事再也休提,我朱長平這幾年不可謂不努力,但卻連連名落孫山,我算是看明白了,科舉之道是走不通了。
還記得當年在寧夏鎮遇到的那位宋楠宋大人么?我後來聽說了,他也是科舉不中投筆從戎的,我朱長平也要效仿他,靈州是我的家,我要去投軍殺韃子。
”“兄弟啊,你怎麼會突然冒出來這個想法?”那矮壯醜陋之人正是朱長平的堂兄朱長順,兩人自那年安化王之亂從寧夏來到靈州生活,已經平靜的在這裡生活了三年。
“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我覺得,人生在世總是要有些作為的,文不成我便從軍,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兄長,你出城吧,給我們朱家留個血脈,買個女子成親便是,我的銀子盡數給你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