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道:“不信?不信你去對大街上餓的皮包骨頭的乞丐說大道理去,人家指定沖您翻白眼,我這麼做正是為了太子能認真讀書呢。
我娘說了,吃飽穿暖心無旁騖便可好好讀書天天向上,我娘雖不是聖賢,但我覺得還是蠻有道理的,餓的頭昏眼花,凍得瑟瑟發抖,誰有心思去讀書?”楊廷和臉上青紅一片,心中慍怒不已,忙長吁一口氣才穩住陣腳,暗暗叮囑自己不要失態,面對宋楠的強詞奪理,一時之間倒也無言可駁,瞪了半天眼珠子逼出一句話來道:“太子殿下,時光如金,臣去講堂等候,盞茶未至,做曠學論。
”楊廷和說罷拂袖而去,書房內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說不出話來,宋楠擦乾了手上的油漬道:“劉公公,趕緊替太子殿下更衣,再愣一會兒恐怕楊學士便要去告狀說太子曠學了。
”劉瑾等人反映過來,趕緊替朱厚照更衣,朱厚照臉上笑成一朵花,看著楊廷和被噎的啞口無言,心中舒坦無比,邊陀螺般的被劉瑾張永等人轉來轉去的穿衣帶帽,邊沖宋楠比劃著大拇指贊道:“宋楠,可解氣了,話說聖人真的說過這些話么?”宋楠呵呵笑道:“聖人說過的話多了去了,吃喝拉撒睡哪一樣不說?除了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聖人也是要吃喝拉撒的嘛。
”朱厚照點頭道:“就是,難道不食人間煙火不成?”兩人對視哈哈大笑,宋楠邊笑心中邊犯愁,這還剛開始呢,到了講堂中,還不知道楊廷和會怎麼對付自己和太子呢,跟他拼古文的之乎者也自然是甘拜下風,待會可要跟他胡攪蠻纏一番,以己之長攻其所短,又不能毫無道理,這可是考驗自己的時候到了。
眾人匆忙收拾妥當,趕緊往後殿西首的講堂趕,在廊上便已聽到篤篤篤的敲擊之聲,朱厚照面色大變加快腳步一溜小跑,宋楠跟在身後邊跑邊道:“慢些,這麼急作甚?”朱厚照腳下不停道:“你可不知道,楊學士敲擊硯台便是時間快到了,三十下敲擊完畢我若還不落座,他便會罰我遲到,罰背誦,罰抄書,罰習字,總之硯台一響便趕緊要落座。
”宋楠翻翻白眼,楊廷和也太牛了,把個太子爺當成小學生看待,這種嚴師倒也難找,特別教的是太子未來的皇上,敢這麼做定然是個諍臣,難怪皇上會派他來教太子。
壓著硯台的最後一聲,朱厚照總算是屁股挨到了蒲團上,宋楠侍立在後方,但見楊廷和神態威嚴,坐在案后,案上一溜子厚厚的古書,看著都教人害怕。
楊廷和見太子坐下,這才哼了一聲道:“慌慌張張,儀錶不整,舉止失體,成何體統。
”宋楠心道:張口就訓,這尼瑪的太狠了。
(第三更奉上,感謝嶺南一枝梅兄弟的月票。
)第一卷 第一五七章 師道第一五七章朱厚照不敢接話,默默翻開書本,楊廷和看了一眼宋楠,開口道:“今日本要學新篇,但按照規矩,以前所學要加以消化,文章、道理、詩文、習字太子可都完成了么?”朱厚照無言以對,看得出來,定是一團漿糊在心中了。
楊廷和將臉一沉道:“抽查一篇背誦來聽聽,唔……就背誦《大學》第一篇。
”朱厚照無奈起身,漲紅著臉結結巴巴的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定而後……”楊廷和眉頭擰成一個疙瘩,嘆道:“殿下學不專心,一篇大學,民間垂絛小童亦可堂堂若流水般背誦,為何如此結結巴巴。
”朱厚照臊紅了臉道:“前日所學不是史記一篇么,怎地今日要背大學?”楊廷和道:“《大學》難道沒學過?”朱厚照道:“學過,不過已經很久遠了。
”“學過不能記,學了何用?左耳進右耳出,今日學明日丟,學了何用?。
”朱厚照被奚落的極為尷尬,宋楠知道楊廷和是在報剛才的一箭之仇了,今日肯定是要背誦前日所學文章,他卻偏要撿以前學過的一篇隨機背誦,朱厚照本就敷衍了事,如何能背得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yu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yu治其國者,先齊其家;yu齊其家者,先修其身;yu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u正其心者,先誠其意;yu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楊廷和負手背誦,一字不漏的將正片背誦下來,轉頭道:“殿下,這大學臣自八歲入學堂開始便滾瓜爛熟,如今四十年過去,依舊銘刻在心,這是用心讀書之故,殿下讀書不走心,還不如不讀。
”朱厚照低聲道:“知道了。
”楊廷和又道:“那你說說何為修身?何為格物致知?”朱厚照茫然搖頭道:“說不清。
”楊廷和又道:“那你再說說何為之國平天下之理?”朱厚照再次搖頭道:“說不出來。
”楊廷和喟然一嘆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聽說太子殿下騎馬shè箭蹴鞠玩鳥很是聰明,為何正業不精,嬉樂之物得心應手呢?”朱厚照面紅過耳,兩隻手攥緊,身子也瑟瑟發抖,被楊廷和的話語刺激的即將爆發。
宋楠見狀忙道:“楊學士,殿下知錯了,又何必咄咄逼人,豈不知弦緊易斷,張弛有度才是學問之道。
”楊廷和冷聲道:“張弛有度?如何張弛有度法?”宋楠道:“我認為學者首先要有興趣,一味的填鴨式教授,恨不得將所有的學問灌入太子腹中,又豈能消化精通?太子並非不懂為學更好治天下的道理,據在下看來,太子是被這種貪多不爛的教授方法弄得怕了,也厭了;太子還年輕,為學修身乃一輩子的事情,何不緩緩而為,積少成多呢?”楊廷和哦了一聲道:“看來宋侍讀倒不像是一介武夫,對於為學之道還頗有見地,我倒要聽聽你有何高見;你告訴我,如何才能有興趣呢?道理便是道理,學問便是學問,何來半分花哨?”宋楠道:“您也不必譏笑我,我自然是武夫一介,書也沒讀好,舉人也中不上,但不表示我沒有想法,楊學士如能一日一學,穿插以古往今來事實佐證,相信太子殿下會學的更有趣味,更能記得清楚,聽的明白。
”楊廷和冷笑道:“笑話,你倒是來教我如何為師了,你有何資格?”宋楠道:“我自然沒有資格,只是建議罷了,有句話叫因材施教,有的人固然過目不忘,有的人確需循循善誘,一味照本宣科,你說出去多少,別人又能理解接受得了多少呢?可為師和善為師是兩碼事。
”楊廷和氣的發抖,怒道:“你是說我不善為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