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尊者說道:“吾等奉韋馱菩薩和周皇后囑託,要確保殿下安危,方才並非存心刁難將軍。
貧僧這便去與殿下說上一聲。
” 這三大佛者並非齊王手下,所以只是說“與殿下說上一聲”,而不是“稟告殿下”。
就在這時書房大門嘰的一聲被拉開,齊王走出來說道:“龍兄請進!” 龍輝也不客氣,舉步便走入齊王書房。
齊王將龍輝迎進書房后,又朝三大尊者行了個佛理,以示感謝。
進入書房,龍輝開門見山地道:“殿下這些日子過得可好?” 齊王苦笑一聲,搖頭嘆道:“晉王之死使得諸般矛頭都指向了我,我現在是朝不保夕!” 龍輝道:“此等栽贓嫁禍之微末伎倆,怎可能瞞過皇上雙目,殿下定然無事。
” 齊王道:“父皇雖看出背後毒計,但下邊的大臣卻不這樣想,要麼就是一些滿口仁義的倔書生,口口聲聲要嚴懲我這個殘殺兄弟的罪人,要麼就心懷鬼胎的權臣,想方設法地要將我扳倒,面對這種種壓力,父皇就算想保我也是十分苦難。
” 龍輝淡然道:“那便尋覓真兇,以證清白!” 齊王苦笑道:“這兇手隱匿極深,要想尋到談何容易!” 龍輝微微一笑:“這次文武科舉便是一個好機會,那幕後推手定會趁此機會,派出自己的心腹參加科舉,以謀取功名,達到滲透朝廷之目的!” 齊王恍然大悟,拍手贊道:“龍兄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昊天教意圖顛覆大恆,那麼這科舉便是最好的機會,我之前怎麼沒有想到此事呢!” 龍輝笑道:“殿下只是被瑣事擾亂了心神,只要再靜下心來思考,定當尋得良策。
” 齊王朝龍輝行了個謝禮道:“這回還多虧龍兄相助。
” 龍輝擺手道:“殿下不必客氣,龍某此番叨擾也是有事相求。
” 齊王道:“龍兄替小王解開心結,這份恩情小王定當回報,不知龍兄想要小王如何做?” 龍輝道:“在下想向王爺討一份武舉人員的名單,除了參考的武者,還包括考官、巡考以及考場的布置!” 齊王也不問緣由,便點頭答應道:“龍兄請稍等,小王這便給你取來。
” 說罷轉身走入書房的一個側門,那兒便是收藏一些重要卷宗的地方。
齊王離開后,龍輝定下心來觀望四周布置,只覺得書房整齊乾淨,屋子內也沒有任何裝飾品,除了書架還是書架。
牆上沒有掛字畫,只有地圖,有大恆的疆域圖,也有玉京的分布圖,還有全國各大郡縣的詳細地圖,不但將各種山脈河道描繪得極為詳細,就連人土風貌也在上邊做了註解,看得龍輝是嘖嘖稱奇,暗忖道:“聽人傳聞,齊王從鐵壁關出來后,曾到各地軍營歷練,想必這些地圖便是那個時候他親身勘察而繪製的。
” 再向書桌上望了一眼,龍輝頓時暗抽了一口冷氣,桌子上並非什麼重大秘密,而是齊王向皇甫武吉寫得一分奏章,裡邊將大恆現存的各種弊端陳列得一清二楚,最難得的是,他還將改良應對之法也羅列出來。
第一條便是大恆軍隊的問題,如今的恆兵雖然軍威鼎盛,但卻存在著兵員太多,軍餉耗費過大,而齊王則準備向皇甫武吉提出“養強軍,裁贅兵”建議。
這個裁兵卻不是以往那種單純的解甲歸田,而是把這些多餘的兵力分配到其他崗位去,例如修建河運要道,屯田鑄堤等工程上。
修建河道則是以楚江、赤水河這兩大河脈為根本,將水路向各大郡縣輻射,特別是一些乾旱的地區,如此一來,不但完善交通要道,增強了運輸,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乾旱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大大地減緩了南方的洪災。
“當初鐵烈入侵,勤王大軍無法有效救援帝都便是因為那場神州洪災,若齊王此舉成功,不但可提高整個大恆軍隊的機動性,更能大大減輕水災洪禍,可謂利國利民之舉也!” 至於屯田築堤亦是一絕,所謂的屯田也是別出心裁,將江南一些容易生長但卻比較粗糙的糧食移到西北等貧瘠之地種植,如此一來即為江南的精糧騰出了土地,又解決西北貧瘠荒地的百姓口糧的問題。
而築堤更是叫人拍案驚奇,南疆小國林立,而且氣候潮濕悶熱,地形複雜,不適宜大規模作戰,所以這些小國久不久便興兵犯境,而恆軍則礙於地勢劣勢難以殲滅這些跳樑小丑,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南疆小國的做法便是以夷制夷,扶持一個聽話的國王,來制約其他番邦。
但那個小國在神州皇朝的扶持下實力日益積聚,最終難免生出不臣之心,到時候便反咬神州一口,之後神州皇朝派兵平亂后,再扶持另一個小國……如此一來,便成了“忠犬變惡狼,打死惡狼養忠犬……”,從而惡性循環下去,始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但齊王在從軍期間曾實地考察過著南疆諸國的地貌,發現他們的水脈河道皆在神州下游,也就是說這些小國得喝神州子民的洗腳水,於是齊王便提議將這些“贅兵”派往南疆,修築堤壩,只要大堤一成,恆軍便不需要再對這些跳樑小丑費神,到時候那個蠻夷敢不服,大恆便可在堤壩上做功夫。
乾旱季節,便截斷上遊河道,渴死這些蠻夷;雨水旺季,便蓄積河水,水淹南蠻群夷,此等做法一勞永逸,無需派兵平亂,到時候若遇上蠻夷作亂,恆軍只要拉起或關上水閘,不愁這些小丑不乖乖聽話,無形之中便有節省了一筆軍費,還能懾服群夷乖乖朝貢,等於為國庫贈多了一筆收入。
看到這裡龍輝對齊王之能為已經是大感嘆服,如此一個錦衣玉食的皇子,竟能借著從軍之便,不惜勞苦,走遍千山萬水,從而提出實用的建議,不像其他官員或者皇族那般只會夸夸其談,不切實際。
接著往下看,便是齊王對於“贅兵”的最後一個解決方案,他提議用這贅兵組建“信使營”,在全國各大郡縣設立營地,專門負責傳遞信件,而且還向百姓開放,只要交納一定的錢幣,這些信使兵便替人送信。
等收集了足夠的信件,信使營先將這些信件分門別類放好,按照信件的多少和路程遠近收取費用,由於費用是許多個人平攤,所以每個人要付出的銀兩並不多,都是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
如此一來,百姓受惠,這些贅兵也能脫離朝廷的軍餉,自力更生,可謂是雙惠互利。
龍輝再仔細想了想,發覺這個信使營若建立起來,所帶來的好處遠非如此。
其一,疏通神州各郡縣的信息,一旦發生戰火,軍情密報可以迅速傳遞;其二,讓許多商人小販能夠及時知曉各地的狀況,正所謂商人無利不往,一旦他們看到了商機便將貨物運往目的地,如此一來,增加了人口流動,貨物往來,盤活了整個神州,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都能受益。
“我若是皇甫武吉,想都不用想,直接立齊王為儲君!” 龍輝暗自感慨,也對皇甫武吉立儲猶豫的做風極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