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全集 - 第674節

袁明明陪著楊過沐浴,袁明明道∶“哥,你看咱們出門前要不要跟嚴姐夫和秦師姐拜個年,再跟他們說咱們初六以前回來?”楊過道∶“我也想到了,等會兒,就請英妹和華妹去他們府上拜個年,還有,你答應要傳給兩霸和那幾位夫人和小姑娘的功訣也順便要她二人帶去,他們這幾天一定會到他們府上去拜年的。
”兩人邊洗邊親熱了一會,但沒有燕好,照民間習俗,大年夜和大年初一是不能有魚水之歡的。
王屋山,相傳是軒轅黃帝的訪道和修真之處,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西入垣曲縣界,南跨河南省濟源縣界。
山有三重,其形如屋,因而得名。
楊過等一行,從洛陽經孟津,過河后往王屋方向漫行。
他們不趕路,一路上說說笑笑,高興的不得了。
過了孟津之後,就一直沒看到路上有行人,這時已進入了山區,更無人煙。
山區中,時飄雪花,時降小雨,雲霧繚繞,如入仙境,眾人個個神清氣爽,他們的目的地是王屋山頂的接天壇,順便還要看看有沒有仙人。
阿紫有些忐忑的道∶“龍姐姐,萬一真的碰到仙人,她要你也去當仙人,那怎麼辦?”小龍女心情很好,笑著道∶“昨天咱們不是說過了嗎?仙人不是別人叫你當,你就可以當的,那是要自己修練的。
”阿紫噢了一聲,稍感放心的道∶“姐姐不能去當噢!”小龍女笑靨如花,連聲道∶“好,好,姐姐才捨不得呢!”時近中午,他們確定了王屋頂峰的方向,就不再循路,而是在叢山峻岭和樹枝上蹈空飛行,此時如有人仰頭望見,那真以為是看到仙人了。
眾女銀鈴似的笑聲在天際散揚,每個人心情愉悅,功力都發揮到了極限,這是她們自閉門修練合氣搏擊術以來,第一次盡情發揮,阿紫雖然功力稍淺,但在輕功上的造詣上,也已與眾女相差不遠,而且愈來愈游刃有餘,她高興的歡叫聲最是大聲。
楊過和小龍女在眾女群中忽前忽後,一來是意在保護,二來是隨時點撥眾女運用輕功的竅門,所以這一路下來,眾女的輕功又都精進不少。
眾人在一灘溪水前停下休息。
楊過向四周一望,指著溪水的上下流,道∶“這看來小小的溪水,卻是濟水的源頭之一,濟水入黃河,黃河歸大海,萬流歸宗,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咱們不能小看了這條小溪。
”這條涓涓溪水在群山環抱中,竟未結冰。
眾人讚歎了一陣,舀了一些溪水品嘗,都覺得清涼美味,於是又吃了一些隨身攜帶的食物,並決定溯水而上。
大伙兒沿路指指點點,漫步走了約頓飯時間,但覺一路之上,儘管大雪封山,但仍遮不住峻山奇峰的秀麗景色。
就在這個時候,楊過忽覺前面山谷處氣流有異,他略一舉手,示意大家提高警覺,他拔起身子,在樹枝上站定,往前眺望,果見距離一里之處,溪水盡頭的山谷平地上,有兩人在比拚掌法,這二人的內力頗深,以致氣流為之鼓盪,兩旁男男女女各站了十餘人,但都靜寂無聲。
就在楊過躍上高枝觀看的時候,眾女也都紛紛上樹。
依楊過的意思,這種江湖鬥毆,以不惹為妙,他正要招呼眾女離開,趙英突然道∶“奇怪,那幾個女子像是咱們百花宮的弟子,可是太遠,看不清楚是誰。
”趙華也接著道∶“姐姐看的沒錯,有三個是百花宮的人,她們的兵器都是笛子。
”楊過聞言,凝目細看,果然在右邊的人群中,有三個年輕女子腰插長笛,確與趙英、趙華姐妹以前使用的笛子相仿。
他招呼眾女躍下樹枝,略一沉吟,問小龍女道∶“龍兒,這些人當中,既有英妹和華妹的同門,咱們就不能置身事外,你看怎樣處理才好?”楊過雖然在徵詢小龍女的意見,但小龍女卻是很有分際,她微微一笑,道∶“聽你的就是了。
”“既然如此,就大大方方的過去,咱們都聽英妹和華妹的意見好了。
”楊過看著趙英、趙華道。
事關同門,趙英心中有些著急,一聽楊過這樣說,感激的道∶“謝謝公子,妹子一定先把是非曲直弄清楚,不會一味包庇同門的。
”“能夠這樣當然最好,不過很多事並不是這樣明白清楚的,有時候歪理也要爭一點的。
”楊過笑道。
眾女都被楊過說得笑了出來。
於是由趙英、趙華二女領頭,不急不徐的往山谷過去。
近到半里處時,兩群人都轉頭看來,拚斗的二人則仍纏鬥不休,再走近到二十丈處時,那三女已大叫出聲∶“英姐姐,華姐姐!”叫聲歡悅,像是在無助之中,突然遇到了救星一樣,而且向眾人飛奔而來。
拚斗的二人看到這種情形,也都停了下來,一起看著楊過等人。
楊過和眾女互望一眼,猜想這三個百花宮弟子應是遇到了困難。
趙英又前行了幾丈,就駐足等候三女。
趙英和趙華因是宮主之女,所以在百花宮的地位較為超然,既不名列百花,也不排輩,她們與這一代艷字輩的百花雖為同門,嚴格說來,也不算是師姐妹,但因年齡相仿,平時也是師姐、師妹的叫得很親熱,這三個女子的年紀都比趙英、趙華小了一、二歲,約與春蘭、秋菊和阿紫同年,前頭奔來的一個名叫張艷惠,另兩個是雙胞胎姐妹,姐姐叫王艷婷,妹妹叫王艷妤,三女都長得很是美貌嬌麗。
張艷惠一把抱住趙英,哭了一個哀哀欲絕,另二女在旁則拉著趙華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
楊過等人稍稍站遠一點,讓她們盡情訴說。
聽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這其中的緣由。
原來這相鬥的兩派,一是太行山的彭家寨,一是中條山的形意門,卻相約在兩山之中的王屋山相鬥,也真會選地方,尤其是在大年初一的正午。
張艷惠和王家姐妹在百花宮時同門學藝,感情甚好,就在年前夏天,各年滿十七歲,依百花宮門規,出宮行道,數月後,到了龍門,王家姐妹雖是孤兒,但在七、八歲進百花宮前卻知龍門有一門遠親,二女到龍門后多方打探,竟找到了這門親戚,這門親戚是她們母親的表兄曾明東,這時曾明東也不過年近五十,他出身中條山形意門,是內家高手,忽然來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少女,竟是去世多年的表妹之女,不由得喜出望外,自是百般呵護,留在家中照顧,而這時形意門掌門人鄭懷恩之子鄭子紀前來作客,鄭子紀一見張艷惠驚為天人,張艷惠也對他一見傾心,本來這種男女相悅順其自然,別人都樂觀其成,曾明東和王家姐妹也都有意撮和,但鄭子紀因家教甚嚴,卻不敢對張艷惠直吐愛意,更不敢表達迎娶之意,一直到鄭子紀辭別回家,這種情況未變,以致張艷惠芳心無主,私下珠淚輕彈。
過了一個多月,張艷惠因再無鄭子紀訊息,於是黯然辭別曾明東和王家姐妹,自個兒獨闖江湖,眾人百般勸留,但張艷惠心意已定,仍飄然而去。
不料鄭子紀回家后,向父親鄭懷恩提到在師叔曾明東家中遇見張艷惠之事,並表達愛慕和迎娶之意,請父親作主。
鄭懷恩老於江湖,一聽之下,大吃一驚,忙問兒子在與張女相聚之時,有無表達這種心意,鄭子紀不明所以,嚅嚅的道∶“未得爹爹同意,兒子不敢有這種表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