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太妃說首,瑜太妃也說 :“溥儀年輕不知世故,你們應當教之,入那正軌才是道哩 。
”瑾太妃對太傅世續說道 :“溥儀孺子,不識利害。
他們雖然愛之,但這樣一來,反是害他了。
請你們三思而行 。
”這時兩太妃終竭力地反對,怎禁得世續等復辟的念頭正熾,想外援有張勳及各督軍,內有康有為、金梁等,大事在舉手之間就可以成功,何必多所疑惑,以至坐失時機呢。
於是由世續、聯芳、梁敦彥、陳寶琛、辜鴻銘輩一班舊臣預擬草詔,布告天下:准漢民辮去不究,留辮與否,悉聽自便。
授徐世昌為弼德院正院長,康有為副之;張勳授大將軍,陳寶琛、辜鴻銘、瞿鴻機均加三級為北洋大臣;載洵貝勒都以王入值軍機。
諸事定妥,由張勳率領大辮兵佩槍搶入,迫黎元洪下命令讓位與清室,自願上疏稱臣,奏牘手本一概擬就,只要黎元洪署名就是了。
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弄成復辟的怪象,也是民國人民放棄應有監督之權,兼之黎氏柔而無剛,才被宵小所乘。
當舉事的一天,瑾太妃堅執不從,她說 :“與其看清室滅族,不如自己先死,免得無顏去見先帝 。
”后給眾臣和內監勸阻,張勳力保無他,瑾太妃終是不聽,大罵康有為逆賊,誤了先帝,如今又要來弄溥儀入圈套了;他害得清廷內部骨肉離異心還不足,必要弄得滅族才肯放棄呢。
瑜太妃也再三地解釋不應復辟的利害關係。
然那些喪心病狂的張大辮等,早已把木造成真楫了。
其時,北京城內重複龍旗招飄,立時呈現滿清舊時的氣象來。
這消息傳到各省,一班督軍也有事前已贊成的,有口裡附和的,有不出口而默許的;也有看風頭做事的,騎著牆看誰勝,就望誰那邊倒;也有幾個反對的。
其時倒惱了一位在野的人。
此人是誰?就是清代陸軍三傑之一的段祺瑞了。
他在袁氏總統上任,也做過內閣總理,因不給輿情,被人哄走。
他身雖在野,威望尚在,於是便在馬廠誓師,聲討復辟黨張勳。
通電全國,馮國璋首先響應,李純等和之,聲勢浩大。
當下,段祺瑞率兵進京,把張勳的辮兵打得四散奔逃,張勳也躲入荷蘭使館;溥儀由英文教習庄士敦保護入德國使館。
一場好事又復付之流水了。
這樣的又過了幾年,已是民國十一年了,人民把復辟的事也逐漸忘懷,清室也向民國政府聲明:前次的復辟完全出於臣下的主張,的確非出清室主意。
民國政府也大度寬容,不加深究。
溥儀因得恢復自由,並在這年的冬季實行大婚。
但一個廢帝結婚,又有什麼輕重呢?不知當此文明日進,去古日遠,這種皇帝大婚的禮節可不復再見了。
所以倒也是一種古禮上的紀念,很有記它的價值。
然在溥儀婚時,很有一班人在輿論上極力反對,說民國時代不該有這樣舉動。
其實,他們婚姻禮節於 政治有何關礙呢?要知怎樣大婚,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百回封閉清宮溥儀走天津 暢談風月全書結總目 卻說這年的陽曆十二月一日,是舊曆的十月十三日,上午十時,為遜帝溥儀的大婚吉期。
到了這一天上,一班忠心耿耿的舊臣自然是十二分地忙碌了。
當時,在那天的三更時分,即內監傳命,以鑾輿往迎新人。
去的時候,從東華門出去,走北池子景山東街,過地安門,沿途都有軍警保護著。
那觀看的人當然是人山人海,不消說的了。
鸞輿出發之前,有馬巡保安隊、游緝隊,是開路的先鋒。
後面是一大隊京師的憲兵,都騎著高頭大馬,一嶄齊地行走著。
憲兵過去,便是步兵一大隊,皆全體武裝,一個軍官率領著,也徐徐地過去。
步兵的後頭是武裝警察,是京師警察總監處派來的。
又有一大隊警察廳的軍樂隊,繼之以總統府的軍樂隊;一切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軍樂的後面就是清室的宗人,都翎頂輝煌,蟒服朝珠,隨著軍樂隊步行。
在這個時候,就有一乘十六人抬著的彩輿,輿夫一律綉服,輿后是黃緞金頂馬車,車上綴纓絡無數,光明耀眼,真是美麗極了。
車過,又是幾十個內監,分乘駿馬,慢慢地走著,算是儀仗前的頂馬了。
這馬隊之後是一面綉金龍的大旗,足有三丈大小,旗后是金瓜銀鉞,一對對地排列著,這就是古天子鑾駕中的儀仗了。
後面是大黃羅傘一頂、方傘一對、雉尾扇一對、 絳幡兩對、五色金龍麾、翠華幢、黃龍綉旗、黃緞蓋、曲柄五色翠蓋、大紅龍鳳蓋、華蓋、綉金曲柄銀龍旗、五色曲柄龍鳳傘、大黃緞金秀蓋、曲柄鳳麾諸般儀仗。
一對翎的走過,便是滿族親王,朝衣三眼翎、冠寶石頂、騎馬執金節;內監數十人護衛著親王。
後面又是宮監,列成雁行的樣兒,第一對是八角明燈,第二對是金龍燈,共是八十一對,也排著過去。
燈過是提爐的宮監,金爐裡面香煙縹緲,很顯出嚴肅的氣象來。
提爐內監之後,是宮中細樂,如笙簫管笛,沒有一樣不全的。
細樂后是大樂,凡鑼饒鼓鈸,也無一不有。
這樣之後,是步行的王公大臣,專代表迎親的責任,也穿著朝衣翎帽,排班在鸞輿前引導。
這時,鸞輿來啦!但見那鸞輿,高可一丈余,上面的頂是一隻很大的金鳳;四圍珠絡丁東,綉幔四垂,角上都含流蘇。
抬鸞輿的共三十二人,一例穿紅綢繡衣,紅纓帽上拖黃翎,很齊地抬著走過。
鸞輿后是執長纓槍的侍衛,騎著駿馬,蟒袍金冠,更見得威武了。
侍衛之後是一班忠清的大臣,也朝靴朝帽,有穿以前欽賜的黃馬褂的大臣,都跟在鸞輿的後頭。
此外是衛戍司令王懷慶、警察總監薛大可,也穿著制服,在後壓隊。
這樣的迎著新人,從皇城沿走安定門,過十字街,進東安門,再入東華門。
軍警前導,到東華門止住,軍樂依然隨著;鹵簿直到了乾清門外也停止了。
鸞輿直進乾清宮方才停下來。
這時,自乾清門到大殿,都用紅緞毯鋪地,殿上燈燭煌燦,自有說不盡的華美。
宮門外面侍衛十六人,都執長纓槍和指揮刀,站立門前。
殿旁列著大鐘巨鼓,以及古時帝王祭太廟的樂器,器上盡扎綵綢。
樂工數人也穿著繡衣侍立奏樂;鐘鼓的上一排就是笙簫管笛等細樂。
殿階之下,二人著黃緞衣服,手裡各拿著金編戲鞭一根,樂工的奏樂止樂,悉瞧戲鞭的動作;對 鞭交叉時,就樂聲大作;戲鞭分開時,樂聲便立刻停止;還有戲鞭上合作大樂,下垂鳴細樂的分別。
又有黃衣黃帽的內監兩人,各執靜鞭一支,靜鞭這個東西是古時天子上朝或升殿所用的,舊小說上,不說過“靜鞭三下響,文武兩邊排”嗎,就是這意思啊。
因天子升殿,一經靜鞭鳴過,無論什麼人,都得肅靜無嘩,連咳嗽也不敢咳一下哩。
中正殿上又放著黃緞的華蓋,這華蓋的起落是表示天子出殿之意。
這個當兒,那黃蓋便張了起來,靜鞭三鳴,內外肅然。
其時,贊引官徐喝禮節,階下戲鞭下垂,細樂悠揚齊奏;大禮官引溥儀就位。
行敬迎禮,樂聲三奏,戲鞭上合,大樂齊作,溥儀退入。
於是,由載洵、載振兩王的福晉鞠躬而前,贊引官唱新人隆輿,大小樂並奏;靜鞭又鳴,樂聲都止,兩福晉引新人就位,大禮官贊禮,謝敬迎禮。
禮畢,樂聲隨行禮而作。
樂止,贊禮官曼唱禮節,贊引官同了八個內監都提了明燈和金爐,引新人就位;那面也由大禮官用明燈金爐引溥儀就位。
在禮官唱禮,溥儀夫婦並立,行天地禮,奏樂,樂止;行祖宗禮,仍奏樂,樂止。
又由大禮官曼唱行皇婚禮,加冠,大小樂奏三次,冠加畢,大禮官又唱,贊引官引溥儀夫婦就位,行君臣禮。
到了君臣禮行定,才行夫婦交拜禮。
禮畢,溥儀夫婦正位,受大臣親王們的朝賀禮。
這時滿族親王在第一起,依著三跪九叩首的舊規朝拜過了,就是那些親王福晉等,也均由贊引官引導,大禮官贊著禮,一一行禮畢;才令滿漢大臣列班一一朝拜;大臣之後,便是些太監宮女,也都齊齊地叩拜。
朝禮既畢,由大禮官喝退班禮,四班宮監六十四人,各掌著明燈,送溥儀夫婦進宮,一路香燈氤氳,氣象嚴肅,似神佛講座似的,踏著緩步望宮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