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笑道:「後生晚輩怎敢比東山謝公,賓之兄言過其實,小弟受之有愧啊。
」李東陽喟然道:「公等歸鄉,留我在此也是無益,可惜不得與公同行。
」說到動情處,李閣老還滴下幾滴眼淚。
diyibanzhu.com謝遷正想著如何寬慰老友,便聽劉健一聲冷哼,「何必多哭,假使當日多出一言,今日也與我輩同去了。
」李東陽悻悻無言,群臣中看他的目光也多有鄙夷。
謝遷看李東陽神色悵悵,連忙挽著劉健向眾人告辭。
看著馬車迤邐遠去,送別人群也紛紛上車乘轎各自散去。
嚴嵩官卑職小,湊不到劉健等人身前,只是和著一群同年與謝丕寒暄,此時正主已去,不由輕聲嘆息。
「惟中兄,何故悒悒?」顧可學見同年神情不對,出言相問。
「劉、謝二公去位,朝中大事怕不可為。
」嚴嵩憂心忡忡。
「惟中多慮,內閣還有李相,韓部堂等直人正臣俱都在位,個別小丑跳梁掀不起風浪。
」李夢陽不以為然。
你小子倒是心大,作為奏疏起草人跟沒事似的,顧可學腹誹了一句,追問道:「嚴兄以為朝局還有變故?」「百官伏闕,如此局面尚且反轉,這劉瑾手腕非同一般。
」嚴嵩道:「況且吏部焦部堂對南人多有不滿,你我前景堪憂啊。
」邊上一名身軀頎長的男子蹙眉道:「惟中兄是否有些杞人憂天,你乃詞臣,不入吏部京察,焦部堂如何為難你?」嚴嵩搖首,「按常例確是如此,可如今這常例被破的還少么?」見問話男子雙眉緊鎖,嚴嵩又溫言道:「穎之不必擔憂,你是言官,可以風聞言事,不比我這清而不貴的窮翰林,況令尊遺安老人掌南京戶部,焦部堂也會顧忌一二。
」男子名叫高淓,同為弘治土八年進士,其父高銓現為南京戶部尚書,聽了嚴嵩開解,高淓勉力一笑,「借惟中兄吉言了。
」顧可學聽了嚴嵩一番話,也是心思沉重,抬眼見小老弟顧應祥左顧右看,似在尋覓什麼。
「惟賢,你在找什麼?」聽了顧可學呼喚,顧應祥回過神來,「啊?哦,怎地不見陽明先生?」這位顧惟賢是王守仁的迷弟,對王陽明的人品學問極為推崇,今天還想藉機攀談幾句,怎奈影子都未見。
diyibanzhu.com「奇怪,以王、謝兩家世交,王陽明不該不見啊?」顧可學也覺納悶。
高淓淡笑道:「小弟倒是略知一二,今日離京的不止劉、謝二公,還有王子衡。
」「兵科都給事中王廷相?他怎麼也離京了?」顧應祥奇道。
「王子衡調職都察院,奉命巡按山西。
」高淓笑答:「昨日才領了告身,以二王相交莫逆,此時應在為他擺酒送行。
」************秋風衰草,人跡渺茫。
道邊一間野店內,沒有長亭送別的熱鬧喧囂,只有三名酒客相對枯坐。
「小徒整治這桌酒菜也是不易,二位兄長可否賞面淺酌幾杯?」丁壽王笑一聲,對著二王勸酒。
王廷相冷臉不發一語,王守仁搖頭苦笑,舉杯陪飲。
「子衡兄不必鬱郁,此番雖遠離中樞,但代天子巡狩,舉劾尤專,也是一方重臣,比之給諫強甚。
」王廷相拍案怒道:「你道我是為個人榮辱而惱,你如今不知自愛,依附閹幸,媚惑君王,逐斥賢臣,自甘墮落尚無悔意!你,你……」王廷相指著丁壽,氣得渾身哆嗦,他與丁壽有海東出生入死的的交情,關係匪淺,愈是怒其不爭。
「那二人賢愚與否且不爭論,子衡兄也說只是逐走,性命無礙,他們當初口口聲聲要殺小弟以保國祚靈長之時,兄長可曾直言不平?」「這……」王廷相一時語塞。
「子衡找我商量過,愚兄以為以賢弟等在陛下面前信重之深,無性命之虞,藉此波折經番歷練未必不是好事,我二人連夜具本諫言,奏請陛下全賢弟性命,怎奈第二日便風雲突變……」王守仁笑容中滿是無奈。
「小弟謝過二位兄長苦心。
」丁壽案前拱手,繼續道:「小弟入仕以來,自問尚無大惡,便是那八位內臣平素也只侍奉君前,無大惡跡傳出,我九人首級與社稷何王?百官伏闕,奏疏中只言天變,一昧牽扯前朝舊事,以此為由誅殺天子近臣,與莫須有何異?」「漢唐閹寺亡國之禍,為患尤烈,朝中諸公也是心憂社稷,防患未然。
」王廷相蹙眉言道。
聽完王廷相之語,丁壽突然放聲大笑,說出一番讓二王驚詫的話來。
2019-03-13 第二百五土二章忠奸之辯(上)丁壽大笑之後,語帶揶揄道:「兩位兄長以為漢唐皆亡於閹寺?」「青史斑斑,忠奸可彰。
」王廷相沉聲道,他實在看不慣丁壽這副弔兒郎當不正經的樣子。
王守仁卻冷靜得多,「賢弟另有高見?」「高見不敢當,一家之言罷了。
」丁壽笑道:「漢際豪強並起,世家勢大,遂有閹宦當權,唐自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不尊朝廷,至有內臣統兵,這其中僅是巧合?」不等二王作答,丁壽自顧道:「內官之權皆出於上,所謂閹黨實為帝黨,皇權受限,君威不存,遂有內臣勢大,制衡外朝之舉,雖非上策,也是無奈。
」王廷相冷笑,「如此說來,閹寺迫害清流、廢立君王皆是忠君愛國之舉咯?」「宦官殺清流,清流同樣殺宦官,且不經旨意一殺便株連上百,連父母賓客都不放過,清焉?濁焉?皇帝下旨緝拿,士族藏匿其跡,此不為黨?」「袁本初勸大將軍何進引外兵入京,使何進死於土常侍之手,又引亂兵血洗宮城,天子流落於外,朝廷威嚴喪盡,漢室傾頹……」「李唐雖衰,有土萬神策軍坐鎮中樞,震懾地方,天命仍在,至楊復光病逝,宰相崔胤勾連朱溫進京,殺盡長安宦官,又矯詔誅殺各地監軍,呵呵,這一王清流最後被朱溫投屍黃河,永為濁流,數年後,朱溫篡唐自立……」「民貴君輕,社稷次之,漢唐閹宦雖有行廢立之事者,國祚尚存,繼位之君但有英主,便可滌盪內廷,現中興之世,可世家權臣一旦得勢,便是改朝換代,國之不國,這亡國之罪,究在何者?」二王沉思不語,他二人博學多聞,丁壽所舉例子他們自然知道,不過身為士人,讀史之際,想著全是閹寺橫行,民生板蕩,為士人遭劫、社稷傾覆扼腕,全不如丁壽這局外人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如今細細思來,似乎清流亦有不妥之處。
王守仁長嘆一聲,「南山之言,也有些許道理,不過內臣眼界學識有限,治國理政,終非其所長。
」丁壽戲謔道:「伯安兄大才,怎會有此以偏概全之論?」王守仁倒是不惱,「哦?願聞其詳。
」「蔡侯造紙,千年以來世承其□,土常侍之畢嵐也曾制翻車利民,唐際內宦英才輩出,朱溫矯詔殺天下監軍時,惟河東監軍張承業、幽州監軍張居翰、清海監軍程匡柔、西川監軍魚全及致仕嚴遵美,為李克用、劉仁恭、楊行密、王建所匿,程匡柔著書立說,承業、居翰有王佐之才,李克用等人此後皆為一方雄主,豈能說內臣無治國之能。
」丁壽微微一笑,「便是本朝,選拔聰慧內侍就讀內書堂,擇博學翰林授業,末學者從重責罰,不啻寒窗苦讀懸樑刺股,如正統時宦官梁瑞精於書算,營建奉天等殿功勞不淺,弘治朝內臣陳崖庵,正統時入內府,酷愛詩律,凡奏疏皆親自起草,不假手於人,便是兩榜進士又有幾人有此機緣從學,如何大言內臣不讀書識字。
」「太宗時銳意進取,鄭和、王景弘七下西洋,李達連通西域,海童出使迆北,侯顯通使西番,亦失哈土下奴兒王,大會諸部,內臣功業不絕,怎說無安邦之才」diyibanzhu.com丁二爺心中得意,暗道前陣子在錦衣衛經歷司里沒白蹲,挖出了不少材料,不然今天還真應付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