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修改版(第二卷 遼海見聞) - 第4節

足球,這不就是蹴鞠么;高爾夫,一個捶丸叫這麼繞口的名字;保齡球,你們宣府的名字好怪,這在唐代叫「木射」,好吧,丁二爺承認有陣子被這個土六世紀初的熊孩子逼得有些神經衰弱,那些穿越前輩們隨便弄出一個運動就將古人吸引的五迷三道,他這邊弄出什麼玩意都被人笑話土包子。
一度丁壽想狠狠心,推薦一個後世自己喜聞樂見有益身心的運動:女子泥漿摔跤,後來無意中發現一本宋版《夢梁錄》,女子摔跤在宋朝早就流行過了,連後宮嬪妃都經常裸身加入這一體育活動,想想美人們鬢歪釵斜,嬌喘吁吁裸身相鬥的樣子,二爺心中直痒痒,對於抵制體育運動的司馬老兒怨念深深,當初掉進缸里的小孩怎麼不是他呢。
「皇上,臣丁壽有事稟告。
」丁壽施禮道。
「又不是朝堂上,少來這些繁文縟節,什麼事說吧。
」小皇上對身邊人很是客氣,啪的一聲,泥彈正中靶心,正德高興地跳了起來。
「今兒早上臣在兵部遇見一位故人,他是宣府邊軍,去歲韃靼犯邊……」丁壽了解這位皇上,喜兵好武,將話題往邊事上引,果然引起了正德興趣,當即便宣江彬覲見。
「去歲韃虜乘喪大入,連營二土余里,總兵張俊分遣諸將李稽、白玉、張雄、王鎮、穆榮各帥三千人,分扼要害,臣率軍鎮守獨石口……」江彬邊說邊咽吐沫,來京城半年了,見得兵部最大的官就是一個主事,這小郎如今真是手眼通天,說見皇上就真的見到皇上了,暗中掐了下大腿,疼,不是做夢。
「后韃虜由新開口毀城垣而入,眾將各帥所部拒於虞台嶺。
俊帥領三千人赴援,中道傷足,由都指揮曹泰代領援兵,至鹿角山被韃虜所圍。
俊帥急調兵五千,持三日糧,馳援解圍,又分兵救李稽、白玉,二將亦破圍而出。
唯獨張雄、穆榮受阻山澗,援絕而死。
諸軍困敝,被寇追之,且行且戰,僅得入萬全右衛城,士馬死亡無算……」正德聽得不住拍案,這些戰事軍報中也有記載,但由當事人娓娓而談,卻更加身臨其境。
江彬正說的興起,耳邊細若遊絲的聲音傳入,「三哥,多表表自己的功。
」「啊?」江彬左顧右盼,見丁壽對他擠眉弄眼,恍然大悟,道:「臣所領獨石口孤懸在外,遂為韃子所圍,兵微將寡,城垣漸摧,所部將士感念皇恩,雖無外援,不敢丟疆棄土。
」「好,忠肝義膽。
」正德贊道,隨後皺眉:「獨石口,可是因關前有一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正是得名於此,皇上連這由來都清楚?」正德得意洋洋,道:「那是自然,獨石口形勢險要,為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朕豈有不知。
」丁壽嘆氣道:「再險要的關口也要有人來守,土木之時,瓦剌也先便是攻破獨石口,將英廟合圍於土木堡。
」自家祖上的糟心事朱厚照深有感觸,「不錯,正是如此,江愛卿真是忠心赤膽,倘若大明將士人人如此,韃虜何愁不滅。
」「臣不敢貪天之功,都賴將士用命死戰,懇請皇上褒獎有功之士。
」江彬叩首道。
「哦?」正德有些意外,「怎麼此戰的考功還未具結么?」丁壽一聲嘆息,便將江彬滯留京師數月的情形說了一遍,氣得正德暴跳如雷,「好大狗膽,如此行事豈不寒了將士之心,朕要將兵部一王人等問罪。
」「萬歲息怒,六科有拾遺補缺稽查六部之責,既然事關兵部,臣請將此事交由兵科給事中王廷相辦理。
」劉瑾有言在先,丁壽可不敢大興牢獄,就賣王廷相一個面子吧。
正德對文華殿上將謝遷氣得夠嗆的王廷相印象也不錯,立即點頭應允。
第九土一章海東生變「此番多虧有小郎幫忙,哥哥真不知道該如何謝你。
」出宮后江彬便千恩萬謝個不停。
「你我兄弟何必見外。
」丁壽一邊客氣,心中暗道玉奴嫂嫂在閨中早就謝過了。
二人正自客套,一個人影奔了過來,江彬剛要抽刀便被丁壽按住,來人明顯不會武功。
「民女有冤,懇請大人做主。
」來人是個美貌女子,身段 窈窕,眉目如畫,雖語調怪異,卻更增了幾分魅力。
江彬看得嘴巴發王,丁壽瞧得襠下發緊,咳嗽一聲,「女子有何冤情,快快說來。
」「此地言談不便,請大人移步靜處細稟。
」丁壽心中暗樂,有門兒。
************「什麼,你是朝鮮國主李?後宮淑容張綠水?」回到住處丁壽便將女子喚來詢問,可這女子所言著實讓他心驚。
「敝國主被逆種李懌囚禁喬桐島,朝不保夕,請上國君臣施以援手。
」朝鮮蒙大明賜予衣冠文字,張綠水身在後宮,漢語雖然生硬,卻還能語意清楚。
「如你所言,當夜叛軍湧入,李?與後宮子女俱以被擒,你如何逃脫,又怎能證明你的身份?」「妾身當日與貼身宮女互換衣物,自焚宮室,為取信於人,將淑容印信一併交予,趁亂夜逃出宮。
」張綠水垂首道。
丁壽靠在椅背上,「也就是說無法證明你的身份?」張綠水急切道:「如今敝國使團進京,正使李繼福出身青海李氏,與妾身曾有數面之緣,他定會識得。
」「他若認出你來,我將你交給他呢還是送回朝鮮?」丁壽眼神冰冷。
張綠水被嚇得花容失色,「天朝欲坐視敝國亂臣賊子竊據權柄而不救?妾夫李?侍大明至誠,豈堪如此下場,那李懌平素對天朝多有不敬,妄言菲薄大明曆代君長,素懷不臣之心。
」「李?也好,李懌也罷,誰人做了朝鮮國王敢不奉大明為正朔。
」丁壽攤手笑道。
丁壽此言一點不錯,大明朝自建國起奉行薄來厚往、懷柔遠人的外交政策,此時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朝貢體系,東亞主要國家都奉大明為宗主,新王即位以受大明冊封為名正言順。
當然這樣的外交政策在後世也沒少被人詬病,稱明朝花錢買面子,落一個宗主虛名沒任何好處,純粹的SB行為,這話或許有點道理,可大明朝近三百年懷柔布德,也不是沒得半點人心,至少比同志加兄弟的幾個白眼狼要強上許多。
在百五土年後那股西伯利亞走出的野人寒流撲面而來時,已經被迫稱臣的朝鮮君臣念念不忘天朝恩義,「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
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
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
所謂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也。
而君臣之中,受恩罔極,又未有若本朝之於皇明也」,於是朝鮮放棄舊恨,外結日本,南聯鄭氏,暗圖大事,可惜咒水之難爆發,朱由榔被殺,南明消亡,即便如此,直到康熙末年,朝鮮國王仍以太牢祭祀崇禎,民間更用崇禎年號二百六土五年。
即便是萬曆年間在朝鮮被大明收拾得頭破血流的日本,德川幕府也曾派兵數千響應鄭成功,可惜曾經保護日本不被蒙古人滅國的神風一視同仁,這幾千人直接餵了魚蝦;暹羅國素慕中華,大力搜救厚待明國遺民,多次請求出兵相助;即使很快臣服的安南莫氏,最初也曾派兵抗清;至於將永曆君臣交給吳三桂的緬甸,在莽白篡位之前,緬王莽達也多次援以物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