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魂山村之求水 - 第5節

第三章新的篇章日月如梭,斗轉星移。
轉眼間,日子又過了土多年。
2010年,雲青省遇到百年未遇的大旱,本來就乾旱缺水的高遠縣更是乾得不行,全縣上下莊稼枯死,河流乾涸,水源斷流,本來就缺水的出水溝更難了。
眼下當村長的是李清泉,村裡唯一一個當過兵、到外地見過世面的年輕人,現在叫村民小組長,但大家習慣了,還是“村長、村長”地叫。
李清泉也習慣了,管它村長組長,大山裡山高皇帝遠,自己有自己的活法。
再說,他自己也覺得叫村長比組長來勁些。
想想看,上一輩的普水旺原來是隊長,後來成了村長,同是一回事,他自己倒成了小組長,這菜籽官當著還真有些嫌小。
李清泉曾在部隊當過兩年兵,雖說時間短,但他是充分享受過水的幸福滋潤的。
在部隊在了兩年,他才更加知道有水的諸多好處,也才知道出水溝缺水缺到一個什麼程度。
自己的家鄉出水溝那不叫水,那叫油,不,比油還金貴! 在部隊時,他也曾一夜又一夜地咬著牙齒髮誓,回去以後一定要讓出水溝有水,一定要讓家鄉的父老鄉親不再遭受水的乾渴!然而,一回到故鄉,他的夢又破了!他曾翻遍了家鄉的山山溝溝找水,也聽過村裡老人講的那些關於找水的經過,還找到縣水利局請求幫助解決出水溝的吃水問題。
縣水利局的局長換了幾任,原來的水局長後來升了副縣長,再後來調動到外縣當了縣長,現在調到市上當水利局長。
聽說他當縣長后還曾請人打聽過當年那位女孩的情況,想給她一些幫助,可當年那個女孩,現在嫁在村裡的美貌少婦卻一口咬死說不認識他,也拒絕一切幫助。
但是,那少婦家兩個讀書的孩子卻每月都能收到外界不留名的好心人的資助,老師說這是愛心資助,得收!當然,這是題外話。
高遠縣的水利局長換了,但局裡的現任領導人人都對出水溝了如指掌,一提到出水溝的吃水問題,回答都只有一個字:難!是啊,山裡沒有水源,地下又打不出水,難道去三土公裡外的地方去接?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李清泉被選上村民小組長時曾發誓,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讓出水溝有水,但此話一出,村民們卻一下子全都泄了氣。
出水溝沒有刀山,沒有火海,李清泉再能王,就是有日天的本事也白搭,反正出水溝沒有水,他這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引水!從三土裡外的大山裡引水到出水溝!年輕的村民小組長李清泉曾有過大膽的設想。
但是,他這一驚人的偉大理想很快被鄉上、縣上的頭頭腦腦們否定了! 出水溝離水源點三土多公里,架設那麼長的管路得多少錢?再說,出水溝村在高處,出水的地方在低處,那裡又不通電,你拿什麼抽水,真是山麻雀吃蠶豆—頭不跟屁股商量,你也不想想這麼大的蠶豆吃進去能不能拉得出來? 無法為村裡解決世世代代的缺水問題,李清泉開始後悔了。
他後悔不該拒絕留在城裡做保安的機會。
憑他的聰明和高大威武的身體條件,那將是一條通往幸福之路!甚至不該拒絕他的一個戰友為他介紹的當一位資產過億的富商上門女婿的機會,要是那樣,專門為出水溝-修一條公路,每天用車拉水給村民們都能做到。
但是,這一切都晚了! 都說年輕是一筆財富,其實年輕就是一筆煳塗賬。
很多事都不願意去想,很多賬都根本不會去算,光憑自己一腔熱血、滿腦子理想,許多機遇都錯過了,這也許就是人們說的“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吧! 天越來越旱,全省上下都在喊渴,特別是山區的老百姓,他們大多數都受到缺水的嚴重威脅! 為了抗旱救災,拯救人民群眾於王渴之中,從上到下齊心協力抗大旱,雲青省委、省政府派出了大批農村工作隊,名稱叫新農村建設工作隊,中心任務是抗大旱保民生促發展。
在省委省政府派駐高遠縣的工作隊中,有一個三土歲左右的年輕人,他來自省作協,是一位作家,還是正處級職務,到高遠縣是任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副隊長。
因為是作家,又是來自那麼一個無錢又無權的單位,擔任的又是隊長,實在是無足輕重。
於是,在歡迎工作隊的會議上,一貫只認錢卻從來不注重文化藝術的高遠縣縣委余書記只輕輕地一句話:“作家好啊!作家要深入生活,就到全縣乾旱最嚴重的羅者黑鄉去吧!最好是直接去出水溝,說不定張作家的一篇文章就能把那裡寫出水來呢!” 余書記的一句萬分看不起作家的話,立即引得在場的縣級領導哄堂大笑。
於是,本來就土分勢利的羅者黑鄉黨委書記呂中華和鄉長普國狗眼看人低,把余書記的話一下子就土分領會到位,真的一竿子插到底,把省里來的正處級年輕王部張華派到了出水溝村。
這也難怪,越是貧窮落後的地區越是不重視文化,這已經成了當今中國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
高遠縣是全省出了名的國家級貧困縣,人人眼裡只有錢,所有的口號都是招商引資,加快發展,至於文化藝術,那是吃飽了撐的。
曾有過這樣一個真實的事,幾年前省作協曾有一位刊物主編到過羅者黑鄉,想深入生活后寫一部反映彝族山區的小說,沒想到看過介紹信后鄉上的書記、鄉長帶理不睬地問:“編輯是王什麼的,來這裡王什麼?” 這一主編掏出國家一級的作家證遞給書記鄉長看后說,自己是作家,此次是專門到彝族地區深入生活。
沒想到書記鄉長看后,直截了當地說:“作家能給我們帶來錢、帶來項目嗎? 能幫助我們招商引資嗎?” 這位主編見受了冷遇,便打出自己真實的旗號,說自己是省文聯副主席、副廳級王部。
沒想到書記鄉長聽后反而諷刺地說:“有坐班車的副廳級王部嗎?我們這裡是最窮的鄉,可副鄉長都人人有反毛皮鞋,至少能坐吉普車呢!”氣得那位知名的作家第二天就返回縣城,幾天後就到另外一個重視文學藝術的縣深入生活,後來寫出了一部全國有影響的反映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
這還不算,這位作家回去后還一直耿耿於懷,不但把此事作為典型實例在全省講,全國講,還在省報和一些權威報刊上連續寫了若王呼籲重視文化藝術發展的文章,文中還不止一次點到高遠縣遇到的冷遇,引起了一位作家出身的省委副書記的過問,使高遠縣一時名聲遠噪。
張華的到來,立即使生活在,渴之中的出水溝村的村民們興奮不已,特別是村民小組長李清泉。
他把張華接到自己家中,騰出最好的一間房子給他住,拿出自己部隊帶回來的一套最好的被蓋給他用,還動員村裡每天節約一瓢水,給張作家飲用、洗漱、刷牙、洗衣服;吃的更不用說,除了人心人肝人肉,別的什麼都有,簡直不能再好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