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天時自然的變,往往超越常規的,也有極自然的,就拿隕星來說吧,落入地心吸力圍內,就向地球表面飛墜,因受大氣層摩擦燃燒,總於中途磨耗燃燒化盡,但也有例外。
這是極罕見的現象,說不定撞落二怪巴山雕的塵砂,就是那種隕石。
大怪童相掃了眾人一眼,瞧不出半點異樣,他立在二怪身後很遠,未明究竟,此時此地,又不好向明巴山雕,總之,他認為情形有逾常情。
巴山雕片刻恢復原來的面色,俯身將寶劍抄在手中。
矮方朔笑嘻嘻地仰面嚷道:“童老怪,我看你盟弟患痙攣症啦,山風這麼大,照乎著了涼。
病情加劇弄得客死旅途,有點犯不著啦,不如趕緊返回歧山老巢調攝,偌大年紀,離死不遠猶自爭名好勝,有好處嗎,那更犯不著?我看你們兩位數十年極少涉足江湖,還不是為怕是別人偷去你那視如性命的半部“太公素書”,碰巧激使你們出山的人,也正是想得那“太公素書”的人。
”說罷,長嘆大笑,聲激山野。
一言中的,秦中雙怪面色一變,轉瞬,又恢復平靜。
大怪冷哼一聲,道:“我這歧山萬象谷殺機隱伏,進者必死,誰有這大膽量敢去。
” 秦中雙怪沖齡即受歧山怪異老人收養,半部“太公素書”所載之玄奧武學擇簡盡傳他們兩人,本來怪異老人江湖中無一人知其來歷,皆因老人從未涉足於人世,二怪學成后,未幾老人病逝,二人自覺孤獨。
更懷著半部素書出山遊歷,未三年,擊敗武林中數十劍手,一時聲名大震,大凡人類的通病。
喜阿諛,惡耿直,三年內,結交了不少惡朋害友。
武林中人俱欲探知雙怪來歷師承,一日醉后,雙怪泄露他們為怪異老人門下,所學俱是“素書”之功,這類武學秘笈最受武林中人覬覦,紛紛向雙怪明搶暗襲,有幾次雙怪差點著了道兒,最後受一知友之勸,迴轉歧山重研大公素書,一面將所居布下星纏陣式,變幻不測,層層殺機,取名萬象谷,這是四十年前之事。
其後二十年間,垂涎半部大公素書的人,喪生於萬象谷者,不知凡幾,能得全身而退者,極寥寥可數,太公陣式之學較劍拳武技精湛得多,魚龍變衍,曲盡其幻,天象地理,無所不包,奪天地造化之巧,非武林中人可能蠢測,幸秦中雙怪直至今日尚未滲透全部玄奧,又偏好武技,否則,更無人能及,再僅得半部,太公為何留下殘缺不全的“素書”,推測實有極大涵義在其中。
四十年來,雙怪只收了五個門人,除其妻兒外,連下人打手不出六十人,門現頗嚴,但極喜護短,五個門下只敢偷偷摸摸在外作惡,雙怪蒙在鼓內,外人知雙怪極難沾惹,所以採取不聞不問態度,此次出山,矮方朔言他們是為了爭取天下第一劍的名頭,只猜中半數,其餘後文自可提及,現在暫且按下不題。
且說矮方朔荊方聽得大怪童相自吹萬象谷無人能入,哈哈大笑道:“你也太託大了,荊某一年之內必去萬象谷走上一趟,區區陣式尚難不倒我。
” 大怪童相笑道:“好,好,我們在萬象谷再見,至於你說那怪手書生今晨離此北上幽燕,這消息是真的么?” 矮方朔點點頭,童相遂道:“那麼我們也要北上了。
”繼用眼掃了眾人一□,微笑道:“現在我相信無人敢說“飛鳳劍招”不是奇絕大下的了。
”二怪含笑緩緩收劍,並肩雙雙身形一弓,刷地超越眾人頭項落下,三兩個起落,便自在山下小道賓士著。
春日光輝照映中,遠處猶見雙怪肩頭彩穗發出翠綠嫣黃光彩。
這時,群雄中有一濃眉大漢向著二怪后影呸了一聲,罵道:“這兩怪直冒大氣,不是俺輕易不要結怨,真想斗他一斗呢,那廝長劍墜落,究竟是搞什麼鬼?”眾人含笑望著他,也不回答,陸續下去。
其中有部分人與東方玉琨、姜宗耀相識的,有敬仰矮方朔的,也有攏了過去,訴說不休。
其中有個峨嵋掌門金頂上人弟子,玉蕭俠士耿長修,此人二十齣頭不多,長得精神如玉,頗有美男子之稱,在禹王台下觀戰時,不時向蘭姑娘頻頻注目,私心悅慕,此刻也湊了過去。
當下耿長修抱拳長揖道:“晚輩峨嵋耿長修,常聽家師金頂上人說及老前輩風範,令晚輩無限的敬仰,今日難得拜見。
” 矮方朔“哦”了一聲笑道:“令師昔年未接掌峨嵋前。
老朽見過三四面,如今想令師禪功較前更為精進身體健康吧?” 耿長修垂手恭敬道:“家師托老前輩福庇,還是老樣。
”說著,目光如電偷視了蘭姑娘一眼。
矮方朔心知其故,有心成全他們,便笑道:“耿賢侄這次奉令師之命下山,是負有任務么?” 耿長修搖首答拉:“奉命下山行道,並無一定任務。
” 矮方朔道:“那麼甚好,老朽等也無一定行止,北上要找一個人,賢侄不妨與我們在一塊吧。
” 耿長修正中下懷,唯唯應諾,矮方朔又道:“老朽與你引見三位小友。
”與耿長修及蘭姑娘引見時,姑娘只淡淡一笑,耿長修眼中一亮。
姑娘並沒注意耿長修眼中表情,有點茫然,她被半日來這些事極其困惑,陳鵬腳下樹枝為何無風自斷,什麼人在秦中雙怪胸后貼上字條,最大的困惑,就是巴山雕手中長劍自動墜落的原因。
這是誰都是暫時解不開的謎,她幻想這些事必有人在暗中弄了於腳,誰?腦海中泛起一個俊美熟悉的臉孔…… 矮方朔直嚷腹中飢餓,即向開封城中奔去,耿長修默默隨在蘭姑娘身後,東方玉琨、姜宗耀與相識朋友在一撥,片刻,禹王台前春風急,仍舊空前盪地寂靜異常。
時光易逝,一日又過。
晨日初上,龍亭馳道堤堰上來了一個三旬左右中年文士,面色稍微僵黃色外,著一龍白狐綢長衫,猿臂蜂腰,迎著晨風,袍袖飛揚,緩步而行,顯得逸姿不群。
堤堰兩旁潘楊湖水,波光漣灧,霞光照映,一群水鶴啾惆湖中游巡,正是春江未暖鴨先知,湖畔垂柳光禿禿地,未茁半點嫩芽,再過兩月,這景緻更較怡目。
這中年文士盡情瀏覽這龍亭景色,只覺古雅清凈。
龍亭,在午朝門北,南植南熏門,本宋故宮,洪武十一年,在龍亭故地建周王府,築土山於王宮后,為游觀憩玩之處,清初改為貢院,雍正九年還貢院於城東北隅,十二年建萬壽宮於其上,故名龍亭,其南有坊,坊前石獅二座,石座沉入土中,外露獅身,高約九尺,塑雕甚工,北宋物也,坊北修建馳道,直連龍亭,長可二里,兩旁湖水,一望無際,東為潘湖,西為楊湖,龍亭下築方台,周瓷紅磚,高約六七丈,台上建殿,重四覆,黃瓦輝映,周遭朱柱宛如游吸,內有五尺高蟠龍石,傳為宋太祖寶座,俗名龍,由殿前面下,中則龍蟠繞,兩旁砌石為凳,共六十四級,龍亭地高多風,夏日遊人如織,登臨俯瞰,湖水如鏡,實為遊樂勝地。